编者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庐陵先贤文天祥留下的千古名句,流传至今。3月26日,由吉安市委宣传部、江西日报社(江西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吉安市文广新旅局、吉安市文联、吉安市社联、吉安市旅投公司承办的“白鹭洲书院讲坛”第二期开讲。著名学者温海清教授讲述了“文天祥的最后岁月与元初政局”。
主讲嘉宾:温海清
江西宁都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蒙元史。2016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曾受复旦大学光华人文基金、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访学。出版学术专著《画境中州——金元之际华北行政建置考》,一般性著作《元史》,译著《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逝去的大帝国:蒙古帝国》。
文天祥与故乡庐陵
少时背古文,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必背名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这些语句,迄今深印脑海,脱口可出。庐陵文风之盛,代代相传。自欧阳修之后,宋元时代庐陵所出人才,可谓灿若星河。元代人李祁(今湖南茶陵人)盛赞道:“夫吉安,大郡也,俊秀之多,文艺之美,道德之富,皆甲江右。”又说,“庐陵,文章诗书之邹鲁也。断自欧阳公而下,舂容大雅、鸣琚佩玉者有之,刻削峭厉、嵬眼澒耳者有之。琳琅炳焕,磊砢奇杰。或同时竞秀,或殊世俪美。”
文天祥是庐陵人(今江西省吉安县富田乡文家村),家乡前辈先贤的道德文章,一直感召着他。他的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至今仍响彻神州大地,这无疑体现出他对故乡先贤精神的传承。
南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文天祥出生于江南西路吉州庐陵县。《宋史·文天祥传》称他:“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他在少年时代曾游乡校,见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杨忠襄公(杨邦乂)、胡忠简公(胡铨)、周文忠公(周必大)、杨文节公(杨万里)的祠像,他就慨然而言,“没不爼豆其间,非夫也”,大意是说,死后若不能像这些先贤一样受到人们的尊敬,那就不是大丈夫。
宝祐三年(1255年),文天祥来到江万里创办的白鹭洲书院求学,后参加乡试,与弟弟文璧同时被录取为贡士。1256年5月,文天祥参加殿试,以第一甲第一名进士及第。考官王应麟上奏:“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宋理宗见到状元名,说道“此天之祥,宋之瑞也”。自此,天祥又以“宋瑞”为字。
文天祥高中状元之后,被朝廷授予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因父亲文仪去世,他没有赴任,便回到家乡,守孝三年。1259年守孝期满,他回京准备接受朝廷任职,正好遇上宦官董宋臣建议迁都之事,文天祥上书极力反对不果,愤而返回庐陵老家。再往后,文天祥又因公事开罪权相贾似道,又一度遭贬。他因敢于忤逆幸臣权相,自然易受打击,仕途一直不顺。他曾数次遭罢官,也只好多次回到家乡庐陵。庐陵是他的出生地、避风港。
宋元之际庐陵有一个文人群体,包括刘辰翁、刘将孙、刘诜、刘岳申、赵文、邓光荐、王炎午、龙仁夫、刘鹗、周霆震等人。其中,刘辰翁、邓光荐都曾在白鹭洲书院求过学。这些人都留下了著作,刘辰翁的《须溪集》、刘将孙的《养吾斋集》、刘诜的《桂隐诗文集》、刘岳申的《申斋文集》、赵文的《青山集》、王炎午的《吾汶稿》、龙仁夫的《周易集传》、刘鹗的《惟实集》以及周霆震《石初集》等。这些著作不少都提到过文天祥,今天我们研究文天祥时,这些著作是值得参考的重要材料。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著作在褒扬和宣传文天祥忠贞形象上,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勤王抗元与被执
南宋德祐元年、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文天祥任赣州知州,此时南宋已蹙,形势危急,他应诏起兵勤王。1276年,文天祥任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当年正月二十日,文天祥作为使臣到元营谈判,被元军攻宋统帅伯颜羁留。元方高级将领唆都出面劝降文天祥:“大元将兴学校,立科举。丞相在大宋为状元宰相,今为大元宰相无疑。丞相常说,‘国存与存,国亡与亡’,这是男子心。天下一统,做大元宰相,是甚次第!‘国亡与亡’四个字休道!”文天祥失声痛哭,毫不犹豫拒绝元方诱降。二月中旬,文天祥被元军强行北上至镇江时,他伺机逃脱元军控制,一路南奔,回到南宋境内。
他开府南剑(福建南平),召集义兵抗元,声势日壮。他由闽西北进入赣南,计划回到家乡募兵组织军队继续抗元,并欲北上收复故土。文天祥转战闽赣两地,曾经一度有所战绩。
文天祥辗转至家乡江西抗元期间,在当地拥有很强的号召力,接连取得大捷,令元廷震动。
1277年8月,文天祥在兴国、永丰一带遭遇惨败。他随后转入岭南地区,带领残存的军队,继续抗元。
1278年农历12月20日,在广东省海丰县境内一座名叫五坡岭的山脚下,从江西一路辗转而来的文天祥,正与随扈歇着脚,准备生火做饭。就在这当口,一队元军步骑追兵突然而至。文天祥自度这次肯定已无法逃脱,为免生擒受辱,从怀中取出早已备好的毒药——樟脑丸子,和着一瓢生水吞了下去。让人颇感意外的是,樟脑丸竟没发挥它应有的毒效。文天祥没被毒死,最终被元军俘获。
俘获文天祥的这支元军,系张弘范麾下。张弘范是被誉为蒙古灭金第一功臣的河北汉人世侯张柔的儿子。文天祥被俘后,很快被押送至张弘范处。文天祥在潮阳见到张弘范,张深知文天祥非一般人可比,以礼相待,极力劝说文天祥投降元朝。文天祥忠诚南宋的意志十分坚决,始终不肯屈服。
1279年正月,张弘范试图让文天祥给仍在广东外海一带抵抗的南宋大臣张世杰写劝降信。文天祥坚决拒绝,录上《过零丁洋》一诗予以回绝。文天祥随后被迫与张弘范的军队一起前往厓山。他目睹厓山海上大战,宋军惨败,坐北舟中向南痛哭,他写诗称:“唯有孤臣两泪垂,冥冥不敢向人啼。”
张弘范设宴大会诸将,文天祥受邀参加。宴席之间,元军副统帅起身向文天祥敬酒致意,文天祥不给对方好脸色,引元军副元帅勃然大怒,恶语相向;文天祥也不甘示弱,厉声回骂。文天祥之所以如此,是想激怒对方,以使对方怒发冲冠杀掉自己,以尽早成全自己忠诚南宋的成仁气节。张弘范知道,短时间内要劝服文天祥投降元朝,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便派人将文天祥押往大都(今北京)。
当时,文学家王炎午获知文天祥被俘消息后,随即撰写《生祭文丞相文》,目的是“以速丞相之死”。他声称,要在文天祥押解大都所经过的江西南部至北部的路途上,沿途张贴此文。他希望文天祥看到此文之后,不再要有任何犹豫或顾虑,尽快慷慨赴死。王炎午明确表达出他对文天祥可能选择“不死”的种种忧虑。王炎午期望文天祥“速死”以殉忠宋气节,这应该代表了当时不少原南宋士人的想法。
文天祥的燕狱岁月
1279年2月22日,押解文天祥的队伍从广州出发,一路北上,途经江西行省、江浙行省以及腹里地区,于10月1日抵达大都。
抵达大都之后,前来劝降的各类人员络绎不绝,既有南宋末帝瀛国公,以及已投降元朝的原南宋大员,还有元朝的高官显贵。文天祥均严词拒绝,始终忠宋,不肯降元,惟求速死。原南宋宫廷琴师汪元量,也曾到大都狱中探视文天祥。汪元量不仅跟他谈论琴道,还“勉丞相必以忠孝白天下”,就是要他为南宋守节。
1282年12月,忽必烈下令处死囚禁于大都监狱长达三年零两个月之久的文天祥。从被俘到最终被处死的这4年时间里,文天祥面对死亡的心路历程究竟有何变化?
文天祥甫被俘,就毫不犹豫地选择自杀,希望能“速死”,以保全自己始终忠诚于南宋的气节。然而遗憾的是,并没能如愿。被俘之后不久,文天祥屡次求请速死。在北解大都途中,故乡庐陵是北上必经之地,文天祥计划绝食而死。他希望到达故乡的时候,正好可以饿死,所谓“首丘庐陵”,如果能死在自己的故乡,也可算作是种宽慰。然而,绝食而死的计划,也没能实现。文天祥后来叹道:“余尝服脑子二两不死,绝食八日又不死,未知死何日,死何所。哀哉!”
1279年,是文天祥被俘的头一年。这一年,他祈求速死的愿望已落空,不过求死的决绝态度,却丝毫没有改变。他在《吟啸集·高沙道中》说:“自古皆有死,死不污腥膻。”当时,文天祥“望旦夕死”,求死心态甚重。
据《宋史·文天祥传》载,元廷希望文天祥能出来做元朝大官。之所以要求他这样做,最主要目的是为取得原南宋旧民的人心,以减少对元王朝的抵抗。而就在忽必烈准备亲自出面劝降文天祥之前,元廷派出原南宋官员王积翁等人前去狱中劝说文天祥降元,仍然许以高官厚禄,希望他能出来做元的官,为元王朝服务。《宋史·文天祥传》记录了文天祥当时的回答:“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
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明确,只要不强求他出仕元朝,他可以不死,并愿为一名悠游方外的道士。这一说法受质疑。有论者以为,这话是王积翁等人自狱中带出来,经过他们转述,已然不可从信。曾与文天祥一同被押解北上且关系非常近密的邓光荐,后在《文丞相传》中提及,所谓“黄冠归故乡”的说法,其实只是王积翁等人向忽必烈提出的一种建议而已,目的是希望元廷能最终释放文天祥。
文天祥是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他拒绝做元朝的大官,始终毅然忠诚于南宋,气节极为高洁。他最终引刀为快,以死全节,足可称万世人杰!
文天祥被杀与元初政局
文天祥囚于大都监狱三年有余,如何处理文天祥成为元廷一个十分棘手的重大政治问题。元廷不少官员都曾跟文天祥打过交道,如伯颜、唆都、张弘范等人,他们均见识过文天祥激烈不屈的意志和决绝的态度。
文天祥刚到大都不久,元廷又派遣南宋末帝瀛国公、原南宋丞相留梦炎以及阿合马、孛罗等元朝大员出面劝降,不过始终没有结果。在此之后的两年间,元廷似乎对文天祥已作冷处理。至元十九年(1282年),忽必烈最后决定亲自出面劝谕文天祥投降元朝。然而,文天祥始终坚守气节。最终,忽必烈敕死文天祥。忽必烈究竟面对怎样的局势,必须杀掉文天祥呢?
《元史·世祖本纪》在至元十九年十二月、至元二十年正月的纪事中,先后两度提及:“以中山薛保住上匿名书告变,杀宋丞相文天祥。”“‘去冬中山府奸民薛宝住为匿名书来上,妄效东方朔书,欺罔朝廷,希觊官赏。’敕诛之。”
这是我们目前能看到的唯一官方记载。它应当就是当日元廷颁告天下处死文天祥的官方说辞。按照这个记载,文天祥之所以会被处死,是由于中山府名叫薛宝住的“奸民”上匿名书,告发有人意欲挟持文天祥,起事反元。谋逆之罪,这在古代被列为“十恶”之首。
文天祥被敕死半个世纪之后,元廷官方于至正三年至五年(1343年至1345年)编修《宋史》,《宋史·文天祥传》对于文天祥被处死始末以及各种缘由,所述又更加详备,总结起来也主要涉及以下四点:一是当日宰执议论不能释放文天祥,这显然指向的就是麦术丁;二是“闽僧”进谏,大言天象于元不利;三是中山府薛宝住的叛乱以及京城现匿名书事件;四是当时元廷大员、左丞相阿合马被汉人击杀之事。
如此重要的朝廷宰执官员阿合马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被锤杀,这对忽必烈的震动之大,完全可以想见。此事发生之后,忽必烈似乎对汉人大臣开始疏远了。阿合马被杀事件,若与当日汉人起事的情势联系起来观察的话,我们不能说它是一件完全孤立的事件。至元十九年所出现的这一系列事件,折射出元廷当日政局的不稳定。
元廷处死文天祥,是元王朝对南宋遗留政治问题加以处置的一步棋。文天祥始终不肯降元,他的存在就是南宋存续的一种象征。对于部分南宋遗民们来说,文天祥未死,也许恢复大宋就仍存有一丝希望。这是元王朝最为担心的事情。文天祥可以说是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定时炸弹”。因此,是否处死文天祥,成为当时忽必烈必须面对的政治抉择。而忽必烈所做的,就是要彻底瓦解原南宋遗民们抵抗元王朝的意志,要将他们心中最后的一丝希望浇灭。
孤忠英雄殉节与南宋完结的象征
文天祥在现实社会中本有它实在的位置。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为文天祥立传、呼吁为其立祠的众多士人中,大多为江西籍人士,他们确实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元代中后期,揭傒斯说:“当其(宋)亡也,文丞相斩首燕市,终三百年火德之祚,为万世亡国之光,而皆出于庐陵,何其盛哉!”
如果明白了文天祥当时在反元复宋人群中的巨大号召力、影响力以及他不死不降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我们对南宋“不亡于厓山之崩,而亡于燕市之戮”的说法,就会有比较真切的理解。宋元之际抱持“忠宋”立场的宋遗民们对文天祥抱有切实的期待,然而他们或已意识到,文天祥被杀则意味着南宋已不可复。
在宋代,人们对士大夫道德上的要求超过以往,对忠义气节极为推崇。而到元代,不仅蒙古人对忠诚故主的人士格外激赏,大部分士人在很大程度上也继承了传统儒家的节义观念,对文天祥极度褒扬:“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宋亡,惟庐陵文丞相一人而已!”“宋养士三百余年,死国之昭昭者,文丞相一人。”
文天祥被杀标志“宋亡”的这种历史观,应是宋元之际及元代士人对文天祥以及他所代表的忠宋气节完结的一种极度褒扬。从忠义道德层面描述文天祥,构成宋元之际及元时期有关文天祥历史书写的一条主线,黄溍、揭傒斯等浸染于传统儒家节义观念之中的士人,必当受此影响。黄溍将文天祥宋末救危之举,比之于程婴救赵、诸葛亮匡扶汉室,这种观念与宋遗民们的认识应是前后相续的。
文天祥“燕市之戮”与“宋亡”之间确实有某种关联。大宋三百年史事,至此完结。文天祥《山中六言(三首)》有言:
风暖江鸿海燕,雨晴檐鹊林鸠。一段青山颜色,不随江水俱流。
青山依旧在,江水永奔流。文天祥英勇不屈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华夏大地上的儿女们!
互 动
丁功谊(井冈山大学庐陵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文天祥深受庐陵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年少时在学宫立志,希望能像庐陵先贤“四忠一节”那样青史流芳。庐陵先贤的感召、白鹭洲书院的德育教育、恩师欧阳守道的潜移默化影响,塑造了他舍生取义、忠君爱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文天祥把儒家中倡导的“浩然正气”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这是他人格精神的光辉写照,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坚持正义、敢于斗争的历史传统,诠释了人类精神的崇高与伟大,把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激励了后代无数的仁人志士。纵观其一生,都在践行庐陵文化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庐陵的欧阳修和文天祥就是中国古代这两种人格范式的代表。
蔡 玫(青原区文广新旅局局长)
近年来,吉安市青原区坚持“文山故里 醇美青原”目标定位,加快转化“名人IP”的保护利用,积极申报《文天祥传说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为省级名录,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浩然正气》《行旅青原》等书籍,创作了《少年文天祥》剧本,编排了《少年文天祥》舞台剧。以文天祥系列遗迹遗址为着手点,就文天祥竹居旧址、龙川阁码头、文天祥墓系列遗迹遗址进行了争资立项,请专业机构制作了文天祥系列遗迹遗址(富田镇区域)旅游概念性规划(2021-2031年),对文天祥墓及周边环境基础设施等进行了修缮与提升。同时,以文天祥手书大魁字作为设计出发点精心研发了临江古窑状元盖碗、正气歌茶盏、文天祥东固传统造像,以及蕉雨琴、松风琴书签等文创产品。持续擦亮青原区“文山正气源”旅游名片,推出“寻访文天祥”正气之旅精品路线,进一步加快“名人IP”的有效转化。
(本版图片由吉安市委宣传部提供)
《文化名家看江西·讲坛》是一个以名家视角讲述赣鄱文旅好故事的系列讲坛。该讲坛以人文历史为主讲内容,通过名家IP、品牌赋能、传播矩阵等多元方式,彰显赣鄱文化魅力,助力讲好江西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