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奇怪,有人小时候不过敏,长大了反而过敏;也有人小时候过敏,长大之后症状反而越来越轻,甚至不再发作。年龄与过敏之间,似乎隐藏着某些不可告人的“秘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首先,过敏性疾病的发病原因是复杂的,通常是受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小时候和长大后,生活环境和机体的条件不同,过敏性疾病的症状有可能产生一定变化。
其次,过敏性疾病症状的出现,依赖于过敏原的反复刺激与接触,如果有效地回避过敏原或减少过敏原的暴露可能使过敏症状减轻甚至消失。例如,对动物皮屑过敏的患者,在家中养猫或养狗一段时间后才出现过敏症状;小的时候不养宠物,自然会出现小时候对宠物不过敏、长大之后才出现对宠物过敏的情况。
再次,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且胃肠道屏障功能差。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部分患儿的食物过敏症状可能出现改善甚至耐受。
综合来说,“小时候不过敏,长大了反而过敏”的患者,虽然携带过敏的易感基因(并非单基因而是多基因),但是幼时没有暴露于过敏原环境中或暴露时间不足以诱发免疫反应,因此没有发生过敏。然而,过敏的遗传因素(易感基因)一直会伴随其长大,当它不断长期暴露于某种或某些过敏原的环境中时,其免疫系统过度应答,导致出现了致敏,渐渐发展到过敏。
“小时候过敏,长大之后的症状反而越来越轻,甚至最后痊愈”的患者,往往是对少数几种食物过敏。这些引发过敏的食物一般是牛奶、鸡蛋等。大多数过敏原的过敏强度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下降,超过三分之二的患儿在12岁以后会耐受牛奶和鸡蛋。
另外,有些患者小时候对空气里的某些吸入性过敏原过敏,例如蒿属花粉。而患者长大后定居南方,当地环境中没有蒿属植物,空气中没有蒿花粉飘散,患者自然“痊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