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研“走”出实验室

  本报全媒体记者 郑 莹

  “项目落地移交后,后续的支持服务也得跟上。”5月15日,江西中医药大学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王雅琪带领团队赶往成果落地企业,主动上门配合研究项目优化调整。

  科技成果统一赋权,通过公司平台市场化对接,解决成果转化后顾之忧。2021年11月,赣江新区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工作,王雅琪就是这项改革的受益者之一。去年,她多了一个身份:赣江新区智药善和科技有限公司科研部总监。

  “由原来的单纯科技研发,转变为参与企业运营,提供技术支撑,让科研团队有了更好的舞台。”王雅琪介绍,作为国家中药资源与制造技术创新中心的实体化运营公司,通过“科研+转化+作价投资”的模式,科技成果不分职务内外,将授权专利、产品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两种类型统一赋权给成果完成人,推动现有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同时,科研团队享有不低于70%的成果转化收益权益,公司研发实力显著增强,目前,已开发和收储了16项可转化应用的科技成果。

  近年来,赣江新区不断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和模式,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从权属上保障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决策权和转化收益。“这样的赋权,更直接、有效地提高了科研人员进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赣江新区创新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奋楫·争先
   第05版:开放·变革
   第06版:兴农·富民
   第07版:共治·共享
   第08版:固根·守魂
   第09版:聚焦
   第10版:井冈山
   第11版:读书
   第12版:品鉴
绘就改革开放新画卷
科研“走”出实验室
家门口有了出海口
窗口便民再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