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汤 民
6月的江南乡村,满目苍翠、丰收在望。行走在稻花香里,记者遇见了一群默默奋斗在田间地头的基层(驻村)干部,他们用忠诚和担当解答乡村振兴的一道道难题,以群众的一张张笑脸检阅自己工作的成效,他们忘我拼搏的身影定格在建设美丽乡村的时代群像中。
桃湾村新村村小组:致力于打造省级精品新农村
6月16日,走进新干县溧江镇桃湾村新村村小组,如诗如画的乡村美景展现眼前:绿水青山、阡陌田园、秀美村庄相映成趣。徜徉其中,新建成的家风家训馆传承厚重文脉;中国精神暨移民文化广场将移民艰苦创业、为国奉献的精神呈现在文化墙上;村头墙壁上的一幅大型油画,画中的角色都是67户村民的代表……这一切,让人感受到文化的滋养熏陶。
在文化广场的出口处,记者遇见了村里的重点帮扶对象、年逾八旬的单身听障村民郑庭栋。老人见到远处走来的省教育考试院驻桃湾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黄国标时,笑得格外开心。两人亲切地进行手语交流,情同父子。
此时,回村照顾百岁老母亲的新干县三中教师洪梅君主动迎了上来。他告诉记者,自己是村民理事会成员,说起村里的变化,令他最感动的是,新村在打造省级精品新农村过程中,工作队不仅与村民融为一体,还十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激发村民建设新村热情,出现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动人场景。村庄硬件建设,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主动投入脏乱差整治,密切配合项目建设。对此,溧江镇党委书记邹月明深有感触:“新农村建设没有固定模式,其最美的样子总是呈现在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
面对新村的变化,黄国标内心充满着感激和欣慰:“村民的朴实和奉献,给了我无穷力量!”工作队队员黄龙华不会忘记,2021年3月,省教育考试院遴选新一轮驻村干部时,身为业务骨干的黄国标上有93岁的老父亲需要照顾,下有读小学一年级的儿子需要陪伴,但他主动请缨参加驻村帮扶。两年间,黄国标把村民当亲人,全力以赴为群众排忧解难,自己的两个生日只能在视频中接受家人的祝福。
黄国标忘我的工作态度赢得了村两委和村民的信任与支持,工作队助力开展的修建进城快捷公路、开办老年人“颐养之家”幸福食堂、创建省级水生态文明村等11个项目,引来资金1100万元,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黄国标也因此被评为2022年度“新时代赣鄱先锋”“省级乡村振兴优秀驻村干部”,桃湾村党支部被评为“全省2022年度乡村振兴模范党组织”。
岭南村:“党建+”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6月21日下午,永丰县藤田镇岭南村党员心心念念的党课开讲了,讲课人是江西日报社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彭平,“乡村振兴要靠我们的双手去创造,更要靠共产党人带领群众团结奋斗!”课后,党员王安进说:“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让彭书记用接地气的话给讲活了,大家听了还想听。”对此,村党支部书记王悦军深有感触:“理论学习补齐了村级党建的短板,激发了岭南村75名党员的信念力量。”
岭南因地处山巅之南而得名。这里地势高阳光足,但人多地少,人均只有6分田,近5000人口集中居住。要在这方山水之间实现乡村振兴,可谓“螺蛳壳里做道场”。2021年7月,工作队驻村后,与村两委拧成一股绳,针对山村实际,找准发展定位:突出发展水果产业,壮大葡萄、脐橙、柑橘等果业,聚力建设“一个保留着传统农耕文化的果业村”,绘就四季瓜果飘香的新画卷。
为激发乡村振兴的强大内生动力,工作队充分发挥宣传思想工作优势,注重理论学习、思想建设,永葆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把“党建+”打造成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工作队帮助建成光伏电站及白茶、脐橙示范基地,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还带动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村民不会忘记,去年下半年,我省遭遇大旱,白茶基地四周水塘全部干涸,新开垦的山地晒得发烫。为呵护种下不久的茶苗,村里党员干部建水窖、搞滴灌、打旱井,还动用洒水车,保住了三分之二的茶苗。如今,历经大旱考验的白茶基地形成了示范效应,周边村民开始连片发展白茶。
同时,江西日报社(报业传媒集团)凝聚团队力量,汇聚社会爱心,捐资捐物改善村幼儿园、小学教学条件,为山村明天播种希望。村群团组织和村老年协会发挥作用,助力入党积极分子吴小娇组建好媳妇健身队,帮助老党员王培祥组建五老宣传队,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当下,村民翘首以盼的长4.2公里、总投资380万元的藤岭公路升级改造工程已全面启动,岭南村的致富路将更宽敞、更畅通。
潭丘乡:“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
从新干县潭丘乡新开发的海木源漂流景区往外走,记者来到了千年古村潭丘村。这里曾是新干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居住着764户村民。来到新建成的村红色文化广场,只见古老祠堂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乡贤馆、童心港湾等融为一体,与修建一新的红色大舞台交相辉映。此刻,广场一角的“妈妈味道”电商直播间里,村干部邹艳梅正将留守妇女巧手制作的擂茶、酱饼、米皮等特色小吃,还有村民的绿色农产品销往外面的世界,小小电商站年营收由过去的几千元增长到现在的10多万元。
跟随村党支部书记聂小龙来到广场附近的村老年公寓,映入眼帘的是14户入住老人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公寓集吃、住、娱等功能于一体,为年老体弱、无人照看又不肯离开村庄的老人,营造了一个温馨家园。82岁的刘秋月竖起大拇指说:“干部们做的事都是积德的好事!”对此,聂小龙说:“唯有时刻关心群众生活,才能赢得村民信任,团结一心创造新生活。”
潭丘村的嬗变正是潭丘乡培育文明乡风,创造美好生活的一个生动缩影。对此,扎根潭丘12年的乡党委书记李彩虹坦言,潭丘乡地处山区,曾是县里社会治安重点乡。为改变山乡面貌,乡党委的决策思路坚定而清晰:“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为此,潭丘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开发生态旅游,变闲置民房为民宿,盘活资源,增加群众收入。同时,村村建起舞蹈队、电商平台、“颐养之家”,让在外务工创业者放心安心,在家劳动者大显身手。去年,该乡公众安全感综合指数排全县第一。近三年,乡贤回乡投资或参与引进项目42个,总投资约4亿元,捐款近1000万元,潭丘乡先后被评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先进集体、省级文明村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