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菜籽榨出“黄金”油

  本报全媒体记者 徐黎明

  进入盛夏,德兴市海口镇江田村一家设备先进的榨油坊正式开榨。每天一大早,不少村民将菜籽送来榨油。菜籽经过清理、干燥、冷却等严格工序处理后,变成金黄的成品油,即可装桶食用。

  近年来,海口镇依托政府出台的惠民政策,引导鼓励农民大力种植油菜。同时,为满足农民的需求,该镇开办了7家榨油坊加工油菜籽。江田村的江法油茶专业合作社榨油坊,就是在该村挂点单位大力支持下开办的,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20余万元。

  在谈到村集体经济收益时,该合作社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榨油坊每天加工菜籽4000公斤,一个月仅加工费就能为集体创收9万元,还不包括生产产品、自产自销所带来的效益。

  “感谢村委会办了榨油坊,不仅种油菜增加2000多元收入,在油坊打工一个月,还有3000元工资。”说起榨油坊,村民老张非常开心。前些年,老张每次榨油要去很远的地方,费时费力,自从家门口有了榨油坊,榨起油来方便多了,他打算明年再多种几亩油菜。该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刘书平介绍,当地现有131户种植百亩以上的油菜种植大户,今年该市油菜收割面积8.06万亩,较去年增加2.7万亩。

  据介绍,传统的手工收割油菜,脱粒后大多采取就地露天焚烧的方法处理油菜秸秆,不仅污染环境,也造成油菜秸秆资源浪费。近年来,德兴市大力提倡机械化收割油菜,机收率超90%。通过机收,油菜秸秆被粉碎后抛撒田里,可有效改良土壤,增强肥力,每亩节省化肥成本30元左右。而榨油产生的渣饼,经过发酵也是肥效较高的有机肥,深受农户喜爱。德兴鼓励乡贤能人返乡创业,把工厂车间建在农村,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并积极扶持村办合作社、乡村工厂发展,通过以工代训、技能培训等措施,让农民变工人,实现务农、顾家、挣钱“三不误”。目前,该市有榨油坊36家,季节工200多人。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看基层干部如何建设美丽乡村
湘鄂赣三县开启一体化文旅合作新局面——~~~
~~~
~~~
~~~——上饶市政协加强和改进界别工作走笔
~~~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专题
   第07版:学与思
   第08版:金融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健康
   第11版:法治
   第12版:财贸
乡村振兴的答卷人
“铁三角”牵手共赴“诗与远方”
加紧施工
菜籽榨出“黄金”油
扩大“朋友圈” 画大“同心圆”
“家乡味道”飘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