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仲俞
9月2日,莲花县的同志发来微信:“龚全珍老阿姨经抢救无效,于2023年9月2日(星期六)16时16分逝世,享年100岁。”
他又补充道:“您对老阿姨有深厚的感情,特专门向您报告。”
老阿姨走了!
7月11日,跟一名媒体同行聊及老阿姨,想到有些日子没去医院看望她老人家了。当晚便跟她的三女儿甘公荣打电话,问她妈妈身体情况。公荣说:“嗯,嗯……还好。”我说,看哪天有空,去看看老阿姨。
没想到,老阿姨就走了!
这几天,朋友圈悼念老阿姨的文章、视频刷屏。我沉浸在10年前采访她的大量图片、录音及文字里,重读我和同事整理的《龚全珍日记选》、协助她出版的《我和老伴甘祖昌》,10年间与老阿姨及她一家人交往的点点滴滴,像潮水一样涌上心头。
一
最难忘,是老阿姨把她的46本日记托付给了我。
7月11日,公荣在电话里还提起10年前的事:“你想要妈妈日记的时候,不也是天天跟在我和我妈妈后面吗?当时好多记者,有江西的,也有妈妈山东老家的,都想要妈妈的日记。妈妈还写了《我和老伴甘祖昌》,写了好多年,花了好多心血,自己花钱到山东、上海、北京和新疆搜集材料——那时爸爸的很多战友还健在。她写了一遍,觉得不好,又重新写,不知道写了多少遍。她想把写我爸爸的文章变成铅字,一直跟我说这个事。我没什么文化,没办法帮她,心里很难受,所以当时我就顺口跟你说了,能不能帮妈妈实现她的愿望。结果你说可以可以……”公荣说,其实做每件事都一样,你只要用心了,就会实现你的目标。
10年前的5月,全国各地媒体聚焦老阿姨。我是采访她的记者之一。老阿姨年事已高,大家不忍多打扰她。当了解到她平时喜欢看书、写日记时,同行们都把注意力放在她的日记上。让老阿姨和她家人尴尬的是,这些日记,特别是早年的日记,连她自己都不记得写了什么;而她的晚辈更没看过——公荣几姐妹从小听爸妈话,大人没让她们干的事,她们决不会偷着去干。所以当记者们想要这些日记时,公荣几姐妹都不敢把日记交给记者。记者一定要,公荣就拿出一本,让他们在她家里摘抄。那几天,我没心思待在宾馆,常往老阿姨家跑。老阿姨有散步的习惯,我就跟在公荣姐妹左右,陪老阿姨散步、聊天,今天去,明天去,早上去,晚上去。跟着聊着,发现老阿姨有个“秘密”:她救济困难群众、到学校讲革命故事、写日记,目的之一,就是发扬甘祖昌精神,把艰苦奋斗精神传承下去。
我就跟老阿姨说:“您日记里一定有很多甘将军的故事,有您做的一件件好事,如果整理出来出版发行,让党员干部和年轻人读,不更有益处吗?”
这边,我在老阿姨和公荣姐妹面前唠叨,触动了老阿姨心底那根弦;那边,跟莲花县委报告了我的想法,加之答应公荣帮她妈妈出版《我和老伴甘祖昌》,老人一家郑重把46本日记交给了我。我跟组织报告,得到大力支持。江西日报连续几天,用16个整版刊登《龚全珍日记选》,在全国引起轰动。2013年7月1日,《龚全珍日记选》由人民出版社和江西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当年印刷了3次,成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读本。2014年,《我和老伴甘祖昌》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圆了老阿姨的梦。
我保存了多本《龚全珍日记选》,老阿姨在其中一本扉页写道“江仲俞老师存念 龚全珍敬赠”,另一本扉页写道:“……是你把我的日记变成铅字书与人民相见,让人们看到一个人民教师的坦诚与热爱!谢谢你,终生感谢!了却我此生的心愿。”全国人民仰慕她、学习她。很多人来到莲花看望老阿姨,她都把这两本书作为礼物送给客人。
我深切感到,她的心愿,或者说她的目的,就是想通过这两本书,让人们看到一名教师的爱,看到甘祖昌将军的精神。正如她把《龚全珍日记选》送给孙辈时所希望的那样——
这本外婆的部分日记,写的是我和外公的真实生活,平平常常,水平也不高,只能供你们参考。我希望以后能看到你们的日记。你们的文化水平、思想觉悟都很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你们应当胜于老一辈。因为现在科技发展得太快了,你们的步伐也应加快!不快就会落伍,就跟不上了!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天天努力加油,天天互相激励,奋勇向前!所以你们的日记会生动,能代表一代青年勇往直前的精神。我期待着将来能读到你们的作品!努力,奋进!我的孩子们!
半个多世纪前,1960年10月18日,江西日报记者吴家鸿采写的长篇通讯《老红军的本色——记甘祖昌少将回乡参加农业生产三年》,一直让莲花人民和甘祖昌将军一家记忆犹新。进入新时代,老阿姨又与江西日报结下了深厚情缘。
10年来,很多人问我,当时老阿姨为什么放心把这么多日记交给江西日报。我说,是老阿姨无私的奉献精神,是无畏的崇高品德,是无我的革命情怀,是龚老对党报的充分信任。只要能将革命先辈的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她什么都舍得。
老阿姨走了,再捧《龚全珍日记选》,细品“存念”二字,醇厚深远的意味袭来。
二
如果说,《我和老伴甘祖昌》的出版,了却了老阿姨的一桩心愿,那么,她写下《老区一家人》而未见诸报刊,或许是她的一件憾事。
这几天,我看得最多的,就是老阿姨这篇2万多字的传记。
读着读着,联想起老阿姨1991年至1996年写的几则日记——
●1991年9月16日 随后,我又到幸福院看六英,她已80岁了……这5位都是80岁以上的老人,中秋节后又有5位进来。我又想改变自己的环境进去住,他们会同意吸收我吗?我要争取。我到幸福院去,可以照顾老人,可以去寻求自己的位置,为那里的老人做点实事。
●1992年4月3日 今天早饭后到幸福院报到,碰见院长,向院长说了来意,要求当义务服务员,用洗衣机为老人们洗衣,缝补衣服。
●1992年4月4日 祖昌,我真的到幸福院来了。这条路是你指的,我也认为是最合适的。认准了方向就百折不挠,一直走到底。我将为你的战友和他们的家属服务,当光荣的义务服务员。我叫金林(甘公荣的爱人——作者注)帮我选一台洗衣机。
●1992年4月26日 昨天到幸福院要钥匙,院长告诉我住艾大姐楼上。艾大姐帮我打了开水,她又为我服务了。我还是零分,没为谁服务。下午和艾大姐聊天,她讲得很有味。我想写篇《老区一家人》,当然还要搜集素材。
●1992年5月8日 从昨天起听艾大姐讲她一家的事,我笔记。她谈得很好,我听得出神,确实很生动。
●1992年5月23日 今天开始整理《老区一家人》,也以时间为序。电视剧《上海一家人》有许多可借鉴的地方。
●1995年12月11日 艾大姐在11月30日8点40分与世长辞了。她没能过上她84岁的生日。今天早饭后坐车去参加她的追悼会。
●1996年3月15日 艾大姐的妹妹来了,送给我一二十个黄泥蛋。她说,这里死的死了,走的走了,你还留在这干什么?我心里空落落的。我想,我是不是该走了。答案是不能走,还要住两三年。我身边还有一群孩子,我还该协助有关老师总结一些教育孩子的经验,培养教育事业接班人。
在整理老阿姨的文稿时,我发现了《老区一家人》手抄本,并花了几天时间,将文稿录入了电脑。
《老区一家人》的主角是女红军艾游媛,就是日记中的“艾大姐”。
艾游媛的丈夫甘露,是莲花高洲人,1924年进吉安阳明中学读书,受团组织委派回莲花从事革命活动,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莲花县建立红色政权,甘露任第八区工农兵政府秘书,后调任湘东南少共特委宣传部长。1931年,任湘赣省委委员、宣传部长。这年冬,甘露回家看望母亲和妻子,离家前,将他用的一支钢笔和一个烟盒交妻子保存。不久,甘露被害。如今,这支钢笔保存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关于甘露、艾游媛的史料很少,仅有的零星资料上,“艾游媛”都写成了“艾游园”。老阿姨不仅还原了这位女红军的真实姓名,还用她朴实生动的文笔,再现了这对夫妻真挚的爱情和感人的故事。
这是《老区一家人》中的片段——
随着健康状况的好转,我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小伙子们喜欢盯着我看,看得我心慌意乱。他们中我觉得甘露最合我的心意。他是吉安阳明中学的学生,瘦高个,英俊清秀的面孔,说起话来斯斯文文,逗人笑。他已经26岁了,还没有意中人。他关心我,我生病时常来看我。同志们就起哄。甘露的战友岩哥问他和我谈得怎样,是否有成功的可能。他回信说:“艾吗?缘木求鱼。”一天他来看我,我问他“缘木求鱼”是什么意思。他说:“是猴子爬在树上钓鱼。钓得到钓不到,不得而知。你愿不愿意嫁给我?我知道我家穷,像你这样的好姑娘,是不会嫁给我的;愿找我的,我又看不上,只好打光棍做和尚了!”我说:“我没考虑结婚的事。我的身体不好,又没文化,是个光眼瞎子,配不上你。”他笑着说:“我倒不在乎你的文化多少。文化低可以学。我们通信,每天一封,我给你改。”我连忙说:“那就不要工作了?谁有那么多时间写信?”他连忙说:“一天一封多了点,一个星期一封也行。写不出来就打圈。我略解圈意。相思欲寄从何寄?打个圈儿记。人在圈儿外,心在圈儿里。你须密密打圈,我须密密知你意。单圈是我,双圈是你,整圈是团聚,破圈是别离。还有那说不清的相思,一路圈圈画到底。”把我说得哈哈大笑……
老阿姨把古人的《圈儿词》记得如此完整,演绎得如此生动,把残酷斗争中的爱情叙述得如此浪漫。写下《老区一家人》那年,老阿姨年近古稀,甘祖昌将军故去6年,甘露的遗孀艾游媛80岁。
儿女孝顺,老阿姨偏要住到幸福院去,儿女们看不懂,外人也觉得奇怪。从表面看,她似乎是为服务幸福院的老人。我反复读她的日记,联系她一生的经历,以及她写的《我和老伴甘祖昌》,仿佛找到了隐藏在她内心深处的“密码”,看到老阿姨心底的那份执着:她去幸福院,是“为你的战友和他们的家属服务”,更是做抢救性的工作,“协助有关老师总结一些教育孩子的经验,培养教育事业接班人”,换言之,她就是在争分夺秒,将老一辈革命家的英雄故事记下来,并一代一代传下去。
《老区一家人》文末附记的一段话,可以看出老阿姨的心思——
1992年我在莲花县幸福院,有幸结识了老红军战士艾游媛大姐。她是大革命时期中共莲花县委宣传员,红色警卫连战士,与时任湘东南少共特委宣传部长甘露结婚8个月后,甘露含冤而死。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一名红军女战士的坚贞爱情和斗争精神,她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悲壮,感人至深。经艾大姐口述,我整理记录了她的故事。
对艾游媛的传奇一生,老阿姨一直不能忘怀。20多年后,2013年10月,老阿姨还在两则日记里提到《老区一家人》:“仁荣(龚全珍二女儿——作者注)谈了艾游媛老人的传记,说写得较好。我只是把她的口述记下来,没有修理,应当重新写一遍,争取像篇短文,才对得起她老人家。”“这两天日子有点过糊涂了,以后仍要抓紧点认真地过好每一天,就怕恍恍惚惚,像逃学的学生,把浪费时间不当回事。人活着总要做点事,哪怕是很小很小的事,做一点,总比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好。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艾游媛老人的生平,要修改一下存稿。”
三
2017年7月27日,我到莲花工业园调研,结束后去看老阿姨,把我看到的莲花经济发展情况讲给她听。“莲花的党员干部都在学习甘祖昌精神,学习您的事迹。莲花的面貌一定会发生很大变化。”我说。
老阿姨笑着说:“甘祖昌可以提,我就提不起来。甘祖昌的精神是难做到的,当了将军,后半辈子又当农民,一直当到死,这样的人啊,中国不多见。他想做一件事情,就横下一条心,要做好这件事。他做了什么事情呢?就是治穷。说他好的有,说他傻的也有,他没有白活这一辈子。而我呢,没什么好学的,我又不会种田。到了农村以后,他整天挖,我也跟他挖。他挖一镢头这么深,我挖一镢头才这么点,我能种出什么来?后来想一想,这个事不能跟他比,我还不如去当个老师……”
1995年,她在日记中写道:“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个好老师。有人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没有这么高超的水平去塑造学生。但是我爱他们,我对他们有一些影响,对他们的关心超过对自己的孩子。学生们也喜欢我、尊重我,我觉得这是我最大的光荣、最大的奖赏。”
2014年2月10日,央视播出“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颁奖盛典,91岁的龚全珍当选“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主持人代“最美女教师”张丽莉问了老阿姨一个问题:“做一时好人不难,做一生好人确实很难。那么您理解这难在哪呢?”
老阿姨说:“我觉得不难。只要自己每天都来检查检查自己,这一天都干了什么事情,做的事情对人民有好处没好处。我就是用这个方法,来不断纠正自己的‘好逸恶劳’。”
张丽莉是一名中学教师,2012年5月8日,她像往常一样在路旁疏导学生。正当一群学生准备过马路时,一辆失控的客车急速冲来。危急关头,张丽莉奋不顾身扑了上去,将学生一把推开。而她自己却被车轮碾过,失去了双腿。次年9月,她和龚全珍同时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
张丽莉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名字和事迹,被老阿姨记在了日记里:“我的新朋友是老师张丽莉。黑龙江教师,为救学生被汽车压伤。”
张丽莉崇敬老阿姨,请主持人代她向老阿姨问了一个问题后,意犹未尽,又托人辗转联系到我,向老阿姨请教了几个问题。
带着这些问题,我来到莲花,向老阿姨当面讨教。
我问她,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该永葆怎样的本色?
她说,自己离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还有很大距离。“虽然现在90多岁了,我想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现在还有很多困难群众,能帮我都想帮一下。”
我问她,她从西北大学教育系毕业后,一直在乡村教师的岗位上,是怎样做的?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就要把这一行干好。”老阿姨说,在学校,她一个星期有六天面对学生,哪一个没有来,她要去学生家里问清楚原因;哪个同学进步了,哪个退步了,都要去仔细分析。
她在新疆当老师的时候,学生的父母都是军人,都不在孩子身边,她和同事既是老师,也是爸爸妈妈。有一名学生住院了,她给学生送吃的。医生问她:“这是你的孩子吗?”她说不是。医生问:“你是他的什么人?”她说是他的老师。医生说:“老师还管他住院吗?”她说都要管,他的爸爸妈妈离家都很远,把孩子交给老师,老师就是他们的爸爸妈妈。有个学生感冒了,到了周末,她不敢回家,等学生打完针,退了烧,吃了碗稀饭,她才放心离校。“这些孩子都成了我的孩子。我当老师的时候,一周有六天,脑子里都是学生,只有一天想到家里还有几个自己的孩子。周末回家,家里有些缝缝补补的,孩子爸爸补小补丁,大补丁我补。有时候他小补丁也没补好,我还要拆了重补。”
“您觉得一生幸福吗?”我问。
“我觉得还可以,马马虎虎,要说十分幸福,我还不知道什么叫作十分幸福,因为我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她说,“我和祖昌对事物、对人的看法都会有不同的尺度。我是流浪学生,甘祖昌种田、打仗,他对我们知识分子不一定都理解,我对他也不一定理解,差异是存在的,但我不会因为这个天天纠缠不清、争吵。我很崇拜他为革命不怕流血牺牲,不然的话我怎么会嫁给他?他比我大18岁,读了一年半书,要是用这些条件来衡量的话,我会同意吗?我为什么会同意?就是因为他过去为革命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到老了身边没有人,生病没人照顾。我的身体还好,我们校长也认为我这个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错,才把我介绍给他。”
四
9月2日深夜,几辆车列队行进在萍乡至莲花的高速公路上,车灯照射着路面,车轮缓缓向前。灵车经过甘祖昌的老家坊楼镇,抵达莲花县城。
静悄悄,静悄悄,莲花人民的女儿——老阿姨“回家”了。
这回,距离她第一次到莲花,已66年。1957年初秋,甘祖昌和她拖家带口,从新疆回到江西农村。那次,他们从新疆带了6头约克种猪、15对安格拉长毛兔和15只来亨鸡,开启了将军一家带头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新生活。那一年,她34岁。从此,她再也舍不得莲花。
一百年一世纪,老阿姨书写的传奇故事,不会老去;她与甘祖昌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永不褪色。
(本版图片由萍乡市委组织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