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烛光辉映万重山

——一个教育世家五代人的山村坚守

  □ 刘诗良

  “妈妈,妈妈,我要妈妈……”落晖斜照,玉山县城通往紫湖镇的班车“突突突”地发动,三岁的女儿小家仪涕泗横流,哭喊着试图挣脱父亲颜增华的怀抱,奋力朝守候在车旁的妈妈徐雪冬身上扑去。

  这画面只是颜增华一家人无数次离别的一幕场景。每周五傍晚,紫湖镇中学老师颜增华带着兴高采烈的女儿,赶开往县城的最后一趟班车,去和在县城中学教书的妻子徐雪冬团聚。每周日傍晚,还沉浸在短暂团圆欢乐气氛中的一家人,又不得不分开。颜增华、徐雪冬结婚17年,一家人团聚的日子屈指可数。

  从高祖父算起,颜增华已是家里第五代教师,祖孙四代担任过教导主任。颜氏家族缘何五代从教?颜增华为何心甘情愿守在山村?

  信江源头第一镇——紫湖镇位于怀玉山脉深处,离玉山县城42公里。去往紫湖的山路,左侧怀玉群峰危崖耸立,右侧三清湖碧波浩渺,玉紫公路像一根麻绳,在陡峭的山崖和蜿蜒的湖湾上七弯八拐。

  山道尽头,颜氏祖屋“四进厅”的墙壁上,整整齐齐地挂满镶了镜框的牌匾,牌匾上抄录的,是《颜氏家训》。颜家第四代教师、现年67岁的颜澄然退休后任颜氏家族理事会理事长,他从楼上提来两个精致的小木匣,小心翼翼地打开,取出一卷卷《颜氏家谱》。颜氏祖孙三代头挨头挤在一起,查阅他们祖辈在家谱上的文字记载。

  高祖父颜禄苇,生于1854年,“秉资聪颖”,屡次应试,“皆名列前茅”。成年后见多识广,名闻乡里。曾祖父颜隆观,生于1901年,“幼读诗书,深谙礼教”“民国初兴,受民主思想熏陶,毅然剪去长辫,考入怀玉中学,接受科学知识,后毕业于玉山自治研究所”。他们生在动荡年代,颠沛流离,深知落后就要挨打、教育才能强国的道理。

  而紫湖镇在群山包围之中,地处偏远,外边的老师不愿意进来,里头的学生不方便出去。父子俩毅然挑起教育家乡子弟的重担。颜禄苇创办私塾,教四方子弟,人皆尊敬,被乡人尊称为“颜先生”。颜隆观“先与堂伯隆候创办私立桂山小学,并亲自执教;后受聘于乡中心小学,并任教导主任多年”,在乡亲中威望极高,人亦敬称“颜先生”。

  声誉隆盛、被百姓称道的两位“颜先生”,除教书育人外,还有一个共同之处便是不辞辛劳、不计报酬主持家谱修编,倡导家风建设、耕读传家。

  颜家第三代教师、现年98岁的颜景居老人,须发尽白而精神矍铄。老人还记得早年间自家厅堂里悬挂的一副对联:“人世纵经新岁月,儒门不改旧家风。”祖辈、父辈的言传身教,乡亲们敬重两位“先生”的氛围,对颜景居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从小立下“继承祖辈事业,耕书崇教不断,竭尽所能,为乡邻服务”的志向,并以自身作为影响儿孙相继从教。他晚年对一家五代人从教十分欣慰,引以为豪,80岁寿庆时自撰联道:“一心育桃李,冀满园春色;五代执教鞭,愿师道长存。”

  颜家第四代教师颜澄然是在恢复高考的第二年考上的师范学校,那年他的考分高出录取分数线40多分,本可填报更好的大学,但他毅然报读上饶师范。后来,他有了儿子,为儿子取名为颜增华,就是借用成语“踵事增华”,寄托了一个父亲的期望:希望儿子也继承祖辈的事业,并且比祖辈还要做得更加完善美好。

  走在紫湖的街道上,遇上稍上了点年纪的人,提起颜景居,都会翘上大拇指,说他素质全面,是一个“全才”:他教语文,书法龙飞凤舞,给乡亲拟对联张口就来,书写对联手到擒来,现在中学校门牌子上“紫湖初级中学”六个大字,便是他90岁时的手迹。让人钦佩的还有他英语功底扎实,英文对话对答如流,有人把他唱英文歌的场景拍摄成短视频,在网络平台上播放,很多人点赞叫好。

  现紫湖中学总务主任颜喜体是颜澄然的学生,他回忆道:“教物理的颜老师很特别,他给我们上课从来不带课本,只拿两支粉笔、一套自制实验教具。他以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从中理解物理概念和公式,形象生动。板书条分缕析,精要概括当堂课的知识要点。他也讲课本上的例题,布置课后作业,即便没有课本,但让我们翻到课本哪一页哪一题,从未出错。他把课本吃得滚瓜烂熟,学生们都很佩服。”颜澄然教物理,不只在紫湖出名,在全县都小有名气,他的物理教学成绩总是在全县名列前茅。

  作为第五代教师的颜增华是教导主任,这些年还接手初三数学成绩薄弱班级的教学,毕业时总能打个翻身仗,平均分常跃居年级前列,被授予玉山县“初中数学骨干教师”“最美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

  颜增华带的一个班上有三个调皮的学生,姓名里都有个“强”字,号称“三强”。阿强是他们中的一个,有一次,他对英语老师极不尊重,影响极坏。颜增华决定“杀一儆百”,当即叫来家长。家长匆匆赶到,一身粗工打扮,面相苍老,衣裤沾满尘土,一看就是从建筑工地直接赶来的。看着家长的眼神,颜增华突然感觉张不了口。家长嗫嚅着连声道:“孩子不懂事,让老师您费心了,我一定好好管教。”说罢,拽着孩子扬起巴掌,可眼泪却滚滚而下。一旁的颜增华早已红了眼圈,他一把抢回孩子,发誓一般对着家长说:“你放心,我一定把孩子教好!”从此,他成了阿强家的常客,阿强在日复一日润物无声的关爱里,慢慢改掉了坏习惯,成了一个懂礼貌、守规矩、爱学习的孩子。三年后,阿强的弟弟阿进又成了颜增华的学生,阿进胆小怯懦,但有朗诵的爱好,颜增华创造一切让他上台展示的机会,帮他寻找自信,如今阿进已走进军营,成为一名勇敢的军人。

  颜家几代教师还注重传帮带,以身作则,影响身边更多的人。颜喜体师范毕业回乡,和物理老师颜澄然做了同事,有一件事至今让他感到惭愧:“颜老师那时是教导主任,有一回他翻了翻我的备课本,又把他自己的拿过来,说你对比着看看。”颜喜体脸带羞愧,“我本以为,颜老师上课都不用课本,不需要备什么课吧,没想到他的备课笔记一丝不苟,我的差距太明显了,从此以后备课我再不敢掉以轻心。”今年22岁的张晓慧是颜增华带的第二批学生,本来偏科语文,在班主任影响下,喜欢上了数学,两年前,她像颜老师一样回到家乡,担任紫湖小学数学老师。她的姐姐大她7岁,前几年也回到家乡紫湖中学任教。

  颜家几代教师不是没有改行或者调动的机会,只是他们立志坚守山村,经得起任何诱惑。

  颜隆观“以其当时环境与条件,适可步入仕途,以求显达;然家境虽贫,不慕富贵,终于走上教育之路”。

  颜澄然教物理出了名,从一名普通教师,一路成长为教导主任、副校长,20世纪90年代,组织上有意调他担任一所中学校长,他郑重写信恳辞。第二年,邻近乡镇想挖他去当校长,他也一口回绝。

  颜增华大学毕业时,他的一些朋友和同学纷纷去大城市闯荡,有人发现他的计算机特长,邀请他共同创业,说利润丰厚,他不为所动。后来回到紫湖任教,有县城中学主动要他,他婉言谢绝。这些年他正值年富力强,身边好多人劝他参加县里的校长竞聘考试,他没有离开家乡的打算,前几年都没报名。今年他参与竞聘,获得第四名,列入全县中学校长后备人才库。我们问他:“假如组织上调你到外地任职,可以有个更大的展示自己教育才华的平台,你愿意离开紫湖吗?”他沉思良久,答道:“作为一名学校中层干部,我服从组织决定。但从内心来讲,我希望终有一天,可以回到我的家乡紫湖,传承祖辈未竟的事业。有人说我傻,但这里是我祖祖辈辈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家里四代人甘于清贫,坚守家乡教育事业,一生备受乡亲敬重,对我无疑是一种激励和鞭策,我似乎冥冥之中在听从一种血脉里的召唤,回到老家,接过祖辈的接力棒,在我,已是一种难以释怀的情结了。”

  谈话间,颜增华的手机响了起来,接完电话,颜增华开心地说:“每年到快开学的日子,县城周边甚至邻近县市都有家长咨询来我们学校就读的事。这几年,学校获得全县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一等奖、教学质量优胜奖、玉山县首届名校等荣誉,很多家长和学生慕名而来。”

  我的目光再一次掠过波光潋滟的三清湖,穿过山峦叠翠的怀玉山脉,落在紫湖镇那个五代人血脉传承的教育世家,定格在大山深处那一盏微弱的烛光之中。那橘黄色的烛光,穿过岁月的烟云,映照在百年来一个个前赴后继的乡村教育者身上,他们身姿挺拔,目光如炬,每个人手擎一盏烛火。那烛光越聚越多,穿过层层黑暗,映照着万重山峦,为大山洒上一抹金黄的光辉,温暖而明亮。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一个教育世家五代人的山村坚守
~~~
~~~(一组)
~~~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专题
   第08版:省城
   第09版:聚焦
   第10版:井冈山
   第12版:品鉴
烛光辉映万重山
孔子的飞翔教室
光,就是从那儿来的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