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孔子的飞翔教室

  □ 甘雪芳

  重温《论语》,不像儿时那样皱着眉头去领悟文字后的涵义,每天稍有空闲就对着一些句段品咂,仿佛置身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教学的日常,看着他们切磋、静默、喟叹、谈笑风生;身心渐渐腾空而起,进入一间飞翔的教室。

  这种飞翔感首先体现在时间的穿越上。先是进入2500多年前的春秋,再随着他们的对谈回溯到夏商周、尧舜禹时期。“郁郁乎文哉”,孔子对“古”是有深切怀思的,古人、古训、古礼、古乐,这不仅是一个远去的时间概念,更意味着冰川一般洁净的源头与初心。他沉浸在“古”的语境里,正本清源,对美德展开宗教般的追索。

  虽然所循足够古老,孔子的教学理念却至今仍体现着新潮。比如这一堂课:子路和冉求同时问老师:“闻斯行诸?”一个得到的答案是先和父兄商讨,另一个则是马上行动。公西华迷惑不解,大胆问老师怎么回事,孔子的解释是,子路勇而莽,需要约束;冉求退缩,因此多加鼓励。所谓“私人定制”,孔门弟子三千,却从不是漫灌似的培育,每一个人首先都是生动的、独特的个体。

  另一个新潮的地方是,他们的关系是师徒,却更像共修。孔子到达武城时,听见弦歌之声,莞尔一笑道:“杀鸡还用得着牛刀吗?治理这个小地方,用得着礼乐教化吗?”子游回答道:“我以前听夫子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在他看来,道像太阳一样,不管是谁,多大的地方,都需要阳光的照耀。孔子听见学生的反驳不仅不生气,反而点头称是,承认自己刚才不过是玩笑话。

  师徒之间多有拈花微笑的时刻。

  比如:子夏问《诗经》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孔子以“绘事后素”阐发,子夏若有所思,回道:“就像礼节仪式在仁的后面一样吗?”

  还有一次,孔子把曾参叫到身边,说道:“参啊,我所遵循的道是一以贯之的。”曾子“唯”一声后即退出。别的同学摸不着头脑:“老师这句话什么意思?”曾子答:“老师的道,不过忠恕二字。”

  每次读到这里,都能感受到飞翔的轻盈感。道之间的传承是通畅的,勤学笃思,然后在悟道的路途中必然地相遇。心领神会,这不仅是师徒之间,更是人与人之间因为心灵链接而产生的美妙愉悦。

  道,这是孔子穷经皓首的追寻;载道,是他早已清醒意识到的天命;而老师,是他毕生最看重的一个身份。一个人的心灵可以美好到什么程度,大脑可以智慧到什么程度,气质可以儒雅到什么程度,并以之去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和人间,这是《论语》的核心课题。

  课堂上,总有学生和来访者问“仁”,孔子从不轻易下定论,即使问者举出看似足够令人动容的事例,他的回答顶多是,“很难得,但我不知道是不是仁”。他把“仁”字奉为为人处世的最高准则,“不知”中用意深远。当有人提出仁者未必有好的归宿时,他又有一种透视般的通达,“仁者安仁”,仁者追求的本来就不是名利和享乐本身啊。

  君子,便是孔子口中仁义的载体,原意为国君之子,在《论语》中都引申为精神贵族。君子不器;君子无所争;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是那些心中有道而安于仁的人,是儒家对于个人人格修养的至高审美。

  关于君子的探讨,有一堂课是在陈国绝粮时。一行人被困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全靠野菜野果充饥,孔子却依然坚持讲习诵读,弦歌不止,生活困顿而精神富足。有一天,随从的人全都病倒了,连走路的力气也没有,向来勇莽的子路气呼呼地问老师:“君子也会遭如此困厄吗?”他不会想到,一堂流传千古的实践课和修行即将开始。老师的回答是,“君子能安守困厄,而小人一到困厄时就沉不住气,没有底线了”。眼看学生们个个千般委屈,孔子用上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思路,又叫来子贡和颜回等人,俨然问道:“‘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我们走的是正道,为什么会到今天的地步呢?”子贡的回答是:“我们的道与世界不容,是否可以降低道的标准?”而颜回的回答再一次重现了与老师的拈花微笑,他说,“不容,然后见君子”。

  从这堂课我们可以窥见,孔子对所循之道的义无反顾,从来不是停留在理念上,更是言传身教,一以贯之,嵌入在生活的日常。越是困厄和磨难,越见君子本色。对于君子气度的推崇,自此成为千秋万代读书人的价值“公约数”,凝聚成一个民族的皇皇气象。

  精神的海拔,让人感受到飞翔的高度,迷人的晕眩感。

  作为中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老师,他对学和教有着同样如饥似渴的狂热,不论是农夫和孩子都可以成为他的请教对象。他学识渊博,面对弟子们的盘根问底,总是举重若轻,如探囊取物。他是怎样教的,就是怎样做的;内心是怎样恪守的,外在就是怎样呈现的,即使是燕居在家,也是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以不折不扣的仪式感塑造秩序井然的自我,实现教与行、内与外的和谐统一。

  后来,子贡成为富可敌国的跨国大商,不断有人在朝中说“子贡贤于孔子”。只有他知道,遇见一位良师的幸运与窃喜。他说自己是谁都能从墙头看到的华屋,而老师是数仞之墙,有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正如一位精神上的导游,自己触摸过天空,又一步三回头的不舍,带着自己的真经,孜孜不倦地带世人再触摸一遍。腾空而起的人,不会忘记带自己起飞的人。

  坐在圣贤的课堂上偷师,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打通学科门类,通达古今,我体会到了飞翔的广袤无垠。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一个教育世家五代人的山村坚守
~~~
~~~(一组)
~~~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专题
   第08版:省城
   第09版:聚焦
   第10版:井冈山
   第12版:品鉴
烛光辉映万重山
孔子的飞翔教室
光,就是从那儿来的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