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法治中国新航程

  ■ 赖丽华 谢 丹

  2020年11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并将其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这是党和国家法治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党领导法治中国建设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和科学指南,指引法治中国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全面依法治国取得显著成效。

  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十年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作出深刻总结,明确作出“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的重大判断,强调“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法治建设的高度重视,宣示了我们党矢志不渝推进法治建设的坚定决心,进一步指明了法治中国建设的前进方向。

  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从现代化的发展规律看,法治是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这是对现代化规律的深刻把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充分彰显了法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引领保障作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将法治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各个环节,是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

  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这是对法治中国建设整体成就的重要论断,标志着法治中国建设各方面的法治要素基本齐备,各项工作已经形成系统化思路,全面依法治国走上了稳定发展的轨道,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的提出,也标志着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了更加坚实的制度基础,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

  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高度重视,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出重要部署,这是我们党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把法治建设作为专章论述、专门部署,明确了“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的更高要求,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工作布局,是我们党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全面依法治国取得显著成效

  立良法保善治,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更为完备。一是立法法修改完善,立法体制机制更为健全。2023年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与时俱进完善立法指导思想和原则,明确立法与改革决策相衔接、相统一。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合宪性审查、立法技术规范、基层立法联系点法律地位作用、备案审查等制度,立法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为提高立法质效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支撑。二是立法形式更为丰富,立法调整的领域不断拓宽。立法机关统筹运用立改废释纂等形式,既适时启动环境法典、教育法典、行政基本法典等“大块头”法典编纂研究工作,又聚焦特定领域具体问题,推动反食品浪费法、反外国制裁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黑土地保护法等“小快灵”立法。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涉外法治等重要领域立法。三是地方立法权限完善,区域协同立法成效显著。立法法增加设区的市可以对“基层治理”事项进行立法的权限,并将“环境保护”事项修改为“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完善了设区的市立法权限。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一是政府机构职能体系日益成熟,政府作用得到更好发挥。新一轮机构改革重点加强科学技术、金融监管、数据管理、乡村振兴、知识产权、老龄工作等领域的机构职责调整和优化,政府机构职能实现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权责清单制度在与市场和社会关联度高的领域重点落实,有力推动各级政府高效履职,政府和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厘清。二是行政执法工作体系更加完善,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格局逐渐形成。多地依托实践,不断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加大执法力度,行政执法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行政执法程序也取得制度性进展,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行为,执法不规范、乱作为等问题明显改善。三是突发事件应对机制逐步完善,依法处置能力不断增强。进一步理顺了突发事件应对管理体制,信息报送和发布渠道更加畅通。在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置中,优化处置规则,依法分级分类施策,提升处置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四是着力提升科技保障能力,法治政府数字化建设稳步推进。信息化平台建设持续优化,不断提升政务数据有序共享,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务服务效能提供了科技支撑。

  进一步推进司法责任制改革,司法权运行机制更加科学有效。一是加强责任体系建设,推进审判权力更加规范运行。紧紧牵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将司法力量集中到办案一线,落实“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持之以恒抓好司法责任体系建设和落实工作,司法权力和司法责任更好归位。二是践行司法为民宗旨,诉讼服务更加精准高效。通过全面实行立案登记制,建立健全综合治理执行难大格局,大力推进“网上跨域立案”“云办案”“指尖诉讼”“文书电子送达”“一站式诉讼服务”等,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在司法领域的急难愁盼问题。三是深化诉讼制度改革,多元司法需求得到更好满足。通过深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守住防范冤错案底线,全面推进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推进简案快审、繁案精审,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尊法守法氛围更加浓厚,法治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一是维护宪法权威,全民法治观念不断增强。通过深入宣传宪法,广泛开展普法工作,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法治成为全社会共识。二是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有效维护各类社会主体合法权益。健全公众参与重大公共决策机制,增强公众社会责任感。基本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保证人民群众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三是依法维护社会秩序,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全面提升。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构建,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法治成为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更加健全。四是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将现有法律法规延伸适用到网络空间,网络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同时,坚持依法治网和以德润网相结合,网络生态更加风清气正。

  党内法规体系更加完善,依规治党成效显著。一是大力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以党章为统领推进依规治党,把党章规定作为全党建章立制的根本依据。2022年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党的二十大报告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思想写入党章,使党的总章程更加完善,在推进党的建设中更好发挥根本性规范和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等党内新法规的发布,充实和完善了党内法规体系。二是党内法规作用充分发挥,治理效能日益彰显。坚持把党内法规制度执行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完善执规责任制,广大党员干部遵规守纪意识明显增强,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成为全党共识,党内法规制度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作者分别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助理研究员)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深读
   第04版:广告
   第05版:天下
   第06版:综合
   第07版:民生
   第08版:映像
   第09版:新论
   第10版:智库
   第11版:评论
   第12版:资讯
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法治中国新航程
在传承与发展中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
用革命精神砥砺党员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