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峰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把红色文化、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既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举措,也有助于造就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合格之才。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用苏维埃政权的组织形式,建立了一个又一个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政权。在这一辉煌的历程中,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苏区精神是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超越时空的强大吸引力和感召力,也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优质资源,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新时代新征程,让苏区精神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需要在多方面下功夫。
推动苏区精神转化为教学资源。苏区精神的原生态存在方式表现为旧居、旧址、遗迹等物质类形态,也表现为文献、标语、图片等信息类形态,物质类载体通常不可移动,难以在课堂教学中直接使用。因此,必须通过创设情境、文献综述、录影录像、分析归纳等方式,将这两类形态和载体创造性地转化为适宜高校课堂教学的教育资源。比如,在讲授苏区精神的“艰苦奋斗”内涵时,思政课教师可以预先开展全面、深入的研究,对相关资料进行挖掘和提炼,并归纳成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料,将苏区军民生存环境极其困难的原因以及不畏艰苦、积极乐观、勇于斗争的精神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上直观地感受那段峥嵘岁月。
推动苏区精神同数字化相结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让苏区精神更好融入思政教育,一要发挥思政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等全国性平台的引领作用,发挥好江西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等思政平台的主导作用,发挥好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各高校思政平台的基础作用。二要善于利用微博、微信、各类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通过网络同大学生建立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的联系,把承载苏区精神的人物、故事、事件等同思政教育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关注、评论、交流和思考,并加以正确引导。三要灵活运用多样化的媒介手段,通过新技术、新手段将苏区精神生动有趣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鼓励师生围绕苏区精神创作微电影、动漫音乐、短视频等作品,利用VR、AR等现代虚拟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打造苏区精神思政课体验式教学情境,实现思政课沉浸式教学,加深学生对苏区精神的感知理解和认同。
推动苏区精神同实践教学相结合。思政教育是一项极富艺术性的工作,必须打破单调、生硬、枯燥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活”字上下功夫,让思政课有意思、都爱听。思政课教师应当充分挖掘苏区精神中的经典红色文化,多种途径融入教学实践中。比如,通过教导学生唱苏区红色歌曲、欣赏苏区红色漫画,指导学生自导自演红色情景剧等方式,让抽象的知识道理变得活灵活现,让学生“穿越历史”,回到历史事件发生地、革命精神诞生地,身临其境地追忆红色峥嵘岁月,与红色历史“同频共振”,零距离感悟革命前辈的伟大精神世界。
将高素质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头戏”。让苏区精神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离不开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选育管用工作,选聘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实的优秀教师担任思政课专兼职教师,为思政教育取得实效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同时,强化对思政教育效果的评估,引导思政课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确保红色育人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