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结缘江西十载 见证科创发展

——南昌大学英籍教授马克架起跨国学术交流桥梁

  本报全媒体记者 张瑞颖

  “上上下下,转转转……”12月15日,南昌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的课堂上,一名老师表演起手势舞,课堂气氛瞬间“活”起来。这名老师叫马克,来自英国,是该学院的一名人体细胞学教授。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知识,他用肢体语言讲解人体细胞内ATP(储存和传递能量的一种物质)的合成。

  马克是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生物和行为科学院教授。2012年,南昌大学与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启动中英合作办学项目筹备工作。“我想教学生,尤其是中国学生,教育无国界。”次年,马克怀揣着对国际化教育的浓厚兴趣来到南昌,参与到项目中来。

  课程制定期间,马克像一座桥梁连接两所学校。项目落地南昌后,他成为第一批英方授课老师及第一任教学主任,之后又担任项目主任。十年来,马克往返于中英两国,飞行上百次。为表彰马克为江西教育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江西省政府于2022年授予其外国专家来赣工作的最高奖项——庐山友谊奖。

  “来中国之前,一般是通过电视节目了解这个神秘国度。”马克坦言,来到江西后,对这里的第一印象是“大”“美”,工作间隙,他带妻子去过三清山、龙虎山、安义县,看山看水看村庄,欣赏赣鄱美景。“十年过去了,绿水青山依旧美丽,城市建设也更好了。”

  在英国,马克有属于自己的实验室,来中国后,他更想把自己的实验成果和科研经验传授给中国学生,培养更多动手能力好、科研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马克编写各种小口诀,灵活使用教具。在一堂课上,他将很大的塑料袋套在手臂上模仿胸膜。教学期间,马克接触了很多中国学生,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年轻人的朝气。“中国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敏捷,很高兴能接触这样一群学生。”马克表示,如今的中国学生越来越敢于表达、勇于创新,毕业后,有的成了出色的医生,有的成了优秀的科研人才,还有的出国深造再把技术带回国内。

  数年来,马克与南昌大学的代表组织了各类视频会、讨论会,安排教师赴英进修、学生赴英参加夏令营,拓宽了交流渠道。自2017年起,南昌、伦敦两地轮流举办“南昌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生物医学研讨会”,邀请中英双方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讨论。“不久前,研讨会在伦敦举办,4名来自南昌的研究人员和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的教师进行学术交流。南昌研究人员的演讲非常出色,进步很大。”马克赞许道。

  结缘江西十载,最令马克感叹的是南昌大学日益浓厚的科研创新氛围。“玛丽女王学院从开始的几间实验室到现在整层楼都是实验室,如今,学校还建起了专门的实验大楼。”马克说,在江西工作的这段时间,见证了南昌大学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南昌大学江风益院士团队“硅衬底高光效GaN基蓝色发光二极管”项目获201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谢明勇院士团队“果蔬益生菌发酵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成果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际有序物质科学研究院熊仁根院士团队牵头完成的“分子压电体的铁电化学设计”项目,荣获2022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马克说,南昌大学的发展是江西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江西加大科研创新投入,加快高校科研成果转化。2022年全省高校技术合同成交数达4133项,合同成交额达13.66亿元。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特别策划
   第06版: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特别策划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品鉴
   第12版:资讯
江西省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理论研讨会召开
努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上好学”
省委统战部召开党外人士情况通报会
结缘江西十载 见证科创发展
我省建立省属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排行榜
江西省总工会第七届女职工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
全力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宜春经开区:精准服务助民企发展
图片新闻
家门口有了篮球场
萍乡以“三融”推进湘赣边区域合作
做足实功 干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