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周 幸
“老师,到了高三,感觉好累又不敢放松,怎么办?”“老师,我妈除了问我怎么还不去学习,就很少说其他的”……永新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盛齐林的备课手册里,详细记录着前来咨询学生的青春烦恼,并备注了后续跟进疏导的结果。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吉安市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中小学生社会心理服务薄弱等问题,以打造过硬社会心理服务队伍为切入点和突破点,整合校内外资源,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和辐射面,全面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护航青少年茁壮成长。
“此次培训,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危机干预的重要性,学会正确评估危机、化解危机、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谈及2023年12月27日举行的吉安市心理危机干预专题讲座,青原区教育体育局干部马卫群感触颇深。
专业的心理人才队伍,是心理健康工作的中坚力量。吉安市按中小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要求,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开展教体系统社会心理服务专业人才培训,为全市617所中小学校培养了1768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据吉安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综治中心主任刘辉华介绍,该市整合资源,组建吉安市社会心理服务协会。协会近300名会员中,公职人员占95%、党员99人,成为全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主力军。该市还成立了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心理热线、心理志愿服务等10个专业专项组及15个县(市、区)联络组,与省社会心理服务热线“966525”第四大队(吉安大队)有效整合,加强县级协会和行业组织机构建设,实现市、县两级协会和行业组织机构全覆盖。
该市北门小学每两周开设一次家长讲座,与家长共同探讨孩子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家长讲座场场座无虚席,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学校与社区联动、共享资源,增设了社区家庭课堂。”该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刘清玲说。
吉安市积极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在学校主导基础上,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立心理辅导室或社会工作站,由学校专兼职教师、专业社工、志愿者等,通过心理测评、个案咨询、家庭治疗等形式,为中小学生提供公益性心理疏导和家庭教育指导。
依托各级综治中心、各级各类学校和医疗卫生机构、机关企事业单位,吉安市建立心理服务室3500余个,开发集心理科普、测评、咨询、直播等功能于一体的“井冈心力量”社会心理服务公益微信平台,线上线下全天候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我们发现,学生产生心理问题主要是因为学业压力大、父母教养不当或家庭关系不和谐、老师管理松懈等,必须找到根源才能‘对症下药’。”吉安市社会心理服务协会成员廖欢说。
该市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全体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通过心理量表测评、班主任观察、家校沟通等方式,对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问题进行分层分类,建立健全“一人一档”制度,提供个性化的心理疏导和咨询、稳定的危机评估与干预,全力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