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佩戴安全头盔成为社会共识

  ■ 涂汉林

  今年1月1日起,新修订的《南昌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生效。对于外界最关注的骑乘电动自行车佩戴安全头盔问题,《条例》中给出了明确回应:“驾驶、乘坐电动自行车应当佩戴安全头盔。”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及出行需求的不断增长,电动自行车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目前,我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经达到了3.5亿辆,但随之而来的是涉及电动自行车的交通安全事故频发。据有关部门统计,南昌市近三年的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伤亡事故中,因头部受伤致死的就占到了74.75%。可见,骑乘电动车不佩戴安全头盔带来了不小的交通隐患。

  事实上,为了加强民众出行的安全,各地各部门一直都在积极倡导骑乘电动车佩戴安全头盔。早在2020年,公安部交管部门开展了“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此后,上海、江苏等地通过立法的方式,要求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头盔,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成效。

  各地出台关于佩戴头盔的规定,既是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负责,也是在为道路交通平稳运行作出有益的立法探索。但是,我们还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立法的目的不在罚,重点在于教。许多人不愿意佩戴安全头盔,归根到底还是安全意识淡薄,主观上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佩不佩戴安全头盔都无关紧要。有鉴于此,有关部门在严格执法的同时,应当从提高骑乘人员的交通安全意识入手,持续加强安全宣传和警示教育,引导公众佩戴安全头盔。例如,可以通过观看违法事故视频、学习抄录交通安全法规、参加志愿劝导活动等方式,督促骑乘人员自觉遵法守规、佩戴头盔,形成劝导一例、教育一片的整治效果。

  除此之外,一些客观因素也会对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佩戴安全头盔的意愿造成阻碍。比如,一些电动自行车没有设置储物箱或储物篮,导致安全头盔无处安置;有的安全头盔佩戴后会令人感到闷热不适,还会阻碍视线;等等。有关部门可以围绕上述问题提出更有针对性的配套措施和解决方案,为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获取和使用安全头盔提供便利,让安全头盔“方便戴”。比如,在经销商中推广“买电动自行车送头盔”和“买保险送头盔”模式;鼓励生产厂商优化设计,开发更加轻便、舒适的安全头盔,并在电动自行车上设置对应的挂架或储物箱;要求共享电动自行车租赁企业加强对随车安全头盔的检查和维护;等等。

  总而言之,安全是头等大事。要让安全头盔成为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的标配,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性,不仅需要更加完善的立法,还需要从强化宣传引导、完善配套措施等方面着手,培养全民的交通文明意识,营造文明出行的良好风尚,让每一位骑友都能平安出行。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 篇章
   第05版:视线
   第06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 篇章
   第07版:专题
   第08版:映像
   第09版:专题
   第10版:智库
   第11版:评论
   第12版:学术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
保持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执着
科学家担任科学副校长意义重大
以实干实绩描绘革命老区新画卷
“自动续费”不能变成“扣费陷阱”
让佩戴安全头盔成为社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