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曹诚平
冬日的清晨,暖阳穿透薄雾,照在萍乡市安源区青山镇光辉村一座名叫杨斜壁的山上。村民石金力开着小车,欢快地行驶在新修的上山公路上。十几分钟后,他来到位于半山腰的养鸡场。洗手、消毒,走进厂房,“咯咯、咯咯咯......”一片鸡叫声扑面而来。“在我听来,这真是世上最动听的歌声!”石金力笑着说。
石金力今年55岁,在他的记忆中,儿时的杨斜壁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后来,随着当地小煤窑越开越多,杨斜壁山秃了、鸟飞了、泉水断流了,环境越来越差。2018年,小煤窑全部停产。此时,杨斜壁已是千疮百孔,成了一个“乌龟不下蛋”的废弃矿山。
为让废弃矿山变成“金山银山”,2020年,长期从事养殖业的石金力投入5000万元,在杨斜壁山腰上建了一个萍乡市规模最大的智能化蛋鸡养殖场。同时,投入资金对沟壑纵横、乱石裸露的土地进行平整,修通了公路、水渠,栽种了草皮、桂花树、银杏树以及桃梨柚李等果树,杨斜壁逐渐恢复了生机。
走进这个存栏24万羽蛋鸡的养殖场,记者看到,厂房门口安装着一台智能控制柜,厂房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度、含氧量等一目了然。水和饲料通过传送带送到鸡舍前,刚下的鸡蛋则送到包装车间,工人们将一板板鸡蛋装进纸箱,发运到萍乡市及周边地区各大商超。“春节临近,鸡蛋需求量增大,我们每天加班加点,确保市场供应。”石金力说。
漫步在偌大的养殖场里,却闻不到一丝鸡粪臭味。石金力告诉记者,这是因为生产线即时将鸡粪送到发酵车间,处理成有机肥。“养殖场每年可产3000吨有机肥,这又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在鸡蛋包装车间,脱贫户苏建明正忙着将鸡蛋装箱,他乐呵呵地说:“以前身体不太好,一直没有做事。来这里上班后,每个月有三四千元收入,日子越过越好!”
石金力告诉记者,养殖场接纳了23名村民就业,其中脱贫户5人,月收入在3000元至6000元之间,村民务工顾家两不误。同时,村里还以土地入股,村集体每年可获收入近30万元。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石金力走出养殖场,驱车来到山下。回望杨斜壁,夕阳的金光铺满山头,风景如画。“从‘乌龟不下蛋’的废弃矿山,到‘金鸡下金蛋’的绿水青山,这充分说明,好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最大的本钱!”石金力深有感触地说,“我相信,我们的‘金鸡奏鸣曲’一定会越唱越动听,越唱越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