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 沛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的精神伟力。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文化自信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横空出世的,而是在历史长河中、在人们的实践中不断铸就的。我们的文化自信源自哪里?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泱泱中华,万古江河。中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曾经出现过许多很有影响力的思想和文化成果,从老子、孔子、屈原等灿若星辰的历史人物,到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等浩如烟海的文学经典,无一不是穿越时空闪耀智慧之光,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深层而持久的驱动力。我们的文化自信,还来源于对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壮阔实践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我们破除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注入强大精神动力。我们的文化自信,也来源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迸发出的蓬勃生机。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我们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性的先进文化,这本身就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有了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才有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才有“走自己的路”的信心和自觉。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通过“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生命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迸发出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文化主体性最有力的体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增强推进“两个结合”的自觉性坚定性,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有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传承是基础,没有传承的文化就没有根基;创新是生命,没有创新的文化就没有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传播形式、机制载体、内容表达上与时俱进,更好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推动中华文化不断焕发生机活力,为文化自信提供不竭动能。
坚定文化自信绝不是故步自封,而是要秉持开放包容,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当前,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兼收并蓄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展现新时代中国新形象,不断提升中华文明的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