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蔸禾 播撒新希望

▲玉山县农三强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李俊明展示一排排秧苗。

  本报全媒体记者 涂汉林 文/图

  一年之计在于春。正值春耕备耕时节,上饶各地抢抓农时,扎实有序推进早稻生产工作。

  4月10日,天气晴好。记者走进玉山县农三强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的育秧大棚,只见一排排秧盘整齐地码放在秧田里,绿油油的秧苗均匀壮实、生机勃勃。离基地不远的六都乡六都村,38岁的农机手钱和波,正和伙伴们驾驶着自动插秧机在各自的稻田里播种着秧苗。“以前人工插秧,一人一天只能插半亩田;如今用上了插秧机,一人一天可以完成30亩的插秧任务。”钱和波介绍,机械插秧不仅提高了水稻插秧质量和效率,更节省了插秧时间 ,促进水稻生产节本增效。

  水稻要丰产,育秧是关键。公司技术总监李俊明介绍,公司实行工厂化育秧的方式,水稻种子经浸种消毒、流水线播种(在育秧机上填土、撒种、喷淋后,秧盘成品便会自动生产出来)和暗室催芽,工厂化育秧大幅缩短早稻的育秧时间,培育出的秧苗密度和品质也更高,大大降低了育秧成本。“借助数字化技术,公司在粮食生产中实现了从育秧、插秧、管护到收割、烘干、碾米的全流程自动化,除公司自身流转的5000多亩稻田,还为当地农户代管运营7000多亩,发展前景越来越好。”李俊明踌躇满志地说。

  为推动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近年来,玉山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推进水稻育秧中心和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大力提升早稻育秧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通过科技创新,努力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在四股桥乡樟木村的连片稻田里,从业十余年的老农机手舒建忠,正熟练地操作着大型旋耕机来回穿梭。随着齿轮翻滚,泥土被翻耕出来,田地变得松软平整,为机械插秧做好准备。

  在下镇镇双元村,一台台挖掘机正在田间地头加紧施工,抢在4月底早稻插秧期结束前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走在铺满碎石的机耕道上,玉山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刘福华告诉记者,近年来,该县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去年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约1.7万亩,主要集中在下镇镇、双明镇、文成街道等八个乡镇(街道)。同时,当地还积极推动政府监督、群众参与等“四位一体”工程质量监管模式,确保每一块农田都能建好、用好。

  从育秧技术的提升,到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再到农机具的推广使用,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农业人员的智慧和汗水。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在沃野上播撒希望,期待着丰收的到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文件
   第06版:抚州
   第07版:综合
   第08版:区域
   第09版:民生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三农
   第12版:资讯
扫码看《区域》江西新闻客户端专题
不负春光 小苗初长成
一尾鱼 游出好生态
一蔸禾 播撒新希望
一只羊 闯出致富路
一叶荷 绽放太空莲
一棵菜 俏销大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