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缺乏病是影响群众身体健康和人口素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曾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流行。普及防治知识、指导公众科学补碘是碘缺乏病防治的重要内容。
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环境碘缺乏造成机体碘营养不良所表现的一组疾病和危害的总称,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以痴呆、矮小、聋、哑、瘫痪为主要临床特征)和地方性亚临床克汀病(以智力低下为主要临床特征)、单纯性聋哑、胎儿流产、早产、死产和先天畸形等。
孕妇、哺乳期妇女、0—3岁婴幼儿、学龄前及学龄儿童是最容易受碘缺乏危害影响的人群。
孕妇对碘的需要量远高于普通人群,孕妇摄入的碘除了满足自身生理需要外,还要把碘供给胎儿,确保胎儿生长发育需要。自然环境碘缺乏、孕妇妊娠反应、忌盐等都会导致孕妇碘摄入不足。随着胎儿长大,孕妇对碘的需要量会加大。由于孕妇体内的碘要同时供给自己和胎儿,一旦孕妇摄入碘不足,就会导致胎儿缺碘,造成脑发育障碍,出生后症状较重者将成为地方性克汀病患者,轻者可能成为地方性亚临床克汀病患者。
婴幼儿正处于脑发育的第二个关键时期,同胎儿一样对碘缺乏极为敏感。胎儿期严重碘缺乏若延续到婴儿期,就会发展为典型的地方性克汀病患者。如果婴幼儿碘缺乏程度较轻,将可能成为地方性亚临床克汀病患者或仅有轻度智力低下,可表现为对周围的人和事物反应迟钝、自身运动能力低下、智力和生长发育落后。婴幼儿的碘供应主要来自母乳,乳腺具有浓集碘的功能。此时,哺乳期妇女摄入的碘同时供给自己和婴幼儿,也是缺碘的敏感人群,一旦缺碘会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
儿童和青少年处在生长发育十分迅速的时期,碘的需要量明显增加,对碘缺乏比较敏感,碘缺乏会对生长发育包括智力发育和体格发育造成损害。碘缺乏地区的儿童智力发育达不到应有水平。生长发育期的儿童碘缺乏会导致体格发育落后或迟滞,如:身材矮小、骨骼肌发育不良或迟滞、骨骺发育不良或闭合延迟、性发育落后或延迟以及学习能力下降等。儿童和青少年碘缺乏的突出表现是甲状腺肿大。一般来说,甲状腺容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在青春期由于碘需求的增加,容易出现生理性甲状腺肿。补碘以后,经过一段时间,肿大的甲状腺可以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