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从“大写意”步入“工笔画”

  余正琨 李 军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生物多样性维系地球健康、人类福祉和经济繁荣,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深切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站在人类永续发展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主张,为我国不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时俱进、创新发展领航定向,为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省生态环境系统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并受邀参加《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会议,开展中国角“江西日”活动,为中国政府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了江西力量、提供了江西实践。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事关重大、意义深远

  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世界各国要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共建人和自然和谐的美丽家园。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积极与各国分享绿色发展经验,共同促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时指出,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全面绿色转型,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高地。发挥江西自然禀赋优势,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之间找到动态平衡,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的题中之义。

  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关键行动。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其内在要求。江西是唯一兼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试点的省份。我们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内容,既要总结过往经验、巩固已有成就,更要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持续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现代化水平。要持续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努力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江西新画卷。

  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是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必然要求。美丽中国建设愿景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高度契合,生物多样性在提升环境质量、保障生态安全、调节气候、增强发展可持续性、优化生活方式、完善制度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夯实“一江双心、五河三屏”生态保护格局,构建“一带两核六区”生态修复格局,持续筑牢全省自然生态屏障。聚焦黄山-怀玉山、武夷山、南岭、鄱阳湖等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推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我们不仅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还能为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提供坚实的生态支撑,以实际行动推动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江西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良好、优势明显

  江西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彰显自然生态禀赋。作为我国南方丘陵山地的生态屏障,以及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水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江西的自然景观堪称形胜之区。得益于雨热同期的气候条件,江西为孕育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良好基础。省内自然植被类型多样,分为4个植被型组、13个植被型、22个植被亚型,现有高等植物6359种、野生脊椎动物1108种。江西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前列,成为众多国家重点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的栖息地,也是一些特有物种的最后庇护所。水松、南方红豆杉、大黄花虾脊兰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以及白鹤、黑麂、中华秋沙鸭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都能在江西找到了它们的乐园。特别是鄱阳湖,被誉为“鸟类天堂”“白鹤王国”,在全球湿地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

  江西生态环境质量保持持续改善态势,厚植自然生态根基。2023年,全省空气优良天数比率为96.8%,再创历史新高,上升4.7个百分点,改善幅度全国第一;PM2.5平均浓度29微克/立方米,稳居中部六省第一,全省11个设区市空气质量连续两年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7%,创历史最好水平,上升0.8个百分点;长江干流10个断面连续6年、赣江干流33个断面连续3年保持Ⅱ类水质;鄱阳湖总磷浓度为0.059毫克/升,下降6.3%;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圆满完成受污染耕地、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任务,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江西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连续3年获全国优秀。

  江西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守护自然生态之美。省委、省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对标对表,主动担当作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探索具有江西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鄱阳湖及“五河”干流全面禁捕退捕,水生生物资源逐步恢复向好,微笑天使江豚频频现身,珍稀濒危物种蓝冠噪鹛和野生梅花鹿(华南亚种)的种群数量有了明显增长。通过持续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近年来,江西累计发现54个新物种,为生物多样性的科研和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全省共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542处,林木种质资源库26处,有效保护了省内超半数的天然森林生态系统、三成以上的天然湿地生态系统以及9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入选首批国家公园,标志着江西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迈出坚实步伐、站在了新的起点。

  以数字赋能、数字创新推动江西生物多样性高水平保护

  扎实推进数字平台建设,夯实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扎实推进全省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运行,切实利用各级各类监测站点和监测样地(线),强化数字环保、智慧环保能力,充分发挥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利剑”作用,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严肃查处生态破坏行为,坚决守住生态安全底线,不断提升我省在长江重点生态区和南方丘陵山地带的生态屏障作用。协调推进林长制数字管理平台正式上线工作,综合运用5G、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和基层群众,参与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统筹推进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监测预警平台运营,植入总磷、污染物等监测指标,通过数字孪生、候鸟监测、自动无人机巡护等科技运用,随时掌握鄱阳湖湿地生态健康状况,确保“一湖清水入江”“数十万候鸟年年归”。

  深入推进数据共享,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业务协同。依托我省现有数字政府建设架构,进一步丰富生态环境专题内容模式,打造更多应用场景,打破“信息孤岛”,加快实现全面共享,提升数据共享效率。发挥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作用,有效衔接林业、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数据平台建设的标准规范,整合江西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名录、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生物多样性公报和监测年报等数据资源,强化部门间业务协同和系统集成,保证信息系统和数据平台平稳、高效、安全运行。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发展。将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强化数字赋能、营造数字生态提升行动结合起来,加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持续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不断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模式,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生态产品体系。通过数字技术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不断夯实“林银保”协同机制,创新开展林业碳汇价值保险、古树名木保险。探索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的生态产品价值评估,对鄱阳湖越冬候鸟及全省其他旗舰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进行核算,为重要生态系统严格保护和珍稀野生动植物长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分别系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专题
   第05版:专题
   第06版:要闻
   第07版:要闻
   第08版:民生
   第09版:聚焦
   第10版:品鉴
   第11版:读书
创新5G赋能千行百业 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
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从“大写意”步入“工笔画”
会昌:人才活力赋能首位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