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扬州八怪”来了

——“八大山人对话扬州八怪研究展”观展札记
《梅花图》 金 农绘
行书册页(选一) 郑板桥书
《稻鱼图》 李 鱓绘

  □ 陈米欧/文 钟兴旺/图

  美术史上有一个为人熟知的绘画群体叫“扬州八怪”。他们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

  从大众视角来看,“扬州八怪”中最有名的是郑板桥,他有一幅著名的横批书法——“难得糊涂”。不过,此作只见拓片,并未见手迹存世。而这次在八大山人纪念馆举行的“众山皆响——八大山人对话扬州八怪研究展”,却可以看到郑板桥及“扬州八怪”其他成员的真迹。

  此展由八大山人纪念馆、扬州博物馆主办,无锡博物院协办,4月29日开展,展期至8月。笔者前后看展两次,觉得看点颇多。

  一

  郑板桥的书法和墨竹,是一个亮点。

  郑板桥的书法后世称“板桥体”,又称为“六分半书”。所谓“六分半书”,也是板桥这个怪才对自己书法的戏称。当然,这也是有说法的。在中国书法史上,汉隶被称为八分书。板桥在八分书的基础上进行部分变体,即以隶楷行草四体相参,字歪歪倒倒、错落相间,被形容为“乱石铺街、浪里插篙”,呈现出一种奇拙、峻拔之美。本次展览展出了他的一部手卷和一本册页。册页书法相对规矩、传统,手卷书法则是经典的“板桥体”,乱石铺街趣味迭出。书法家融画意于书意的那种“设计感”,从结体到章法,都让人拍案叫绝。

  展厅中还有郑板桥的《兰竹图》一轴,兰主竹次的简洁构图,大面积空白处的“板桥体”书法题跋,都值得观者一一细赏。

  二

  罗牧一件小幅山水很稀奇。它似乎从册页流出,尺幅不大,但却特别精彩。此件为八大山人纪念馆藏品,且为首次展出。其上有两个看点:

  其一,这件册页上罗牧的款字是楷书,写得工稳、清秀。它再度印证了张庚在《国朝画徵录》中提到的“牧能诗善饮,楷法亦工……”同时,这是笔者见到第四件罗牧留有楷书的作品。此前3件分别是国内外拍卖场上出现的罗牧手卷,其上留有罗牧的楷书。从这些作品中可发现,罗牧临写了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钟繇《荐季直表》等楷书经典之作。在另外一件罗牧同时代书法家查升楷书《黄庭经》册页后段,73岁的罗牧还与当时南昌北兰寺澹雪和尚共同以楷书各写了一段跋。

  其二,这件册页上有石涛的题跋,跋文如下:“参天老树,石壁横空。笔墨之外,独得此翁。一枝济山僧石涛。”留有“一枝”这样的落款在石涛笔下极少见。石涛1680年39岁到南京,40岁开始长居南京一枝寺,46岁离开南京。这样来分析,这件留有“一枝济山僧”的石涛题跋,应属石涛居于南京一枝寺期间或以后题写的。这也是石涛与罗牧之间有交集的一个证据。

  三

  “扬州八怪”中,擅长梅花的不少,此次见到的梅花作品不下16件,其中,最壮观的当属汪士慎《梅花通景屏》。整幅作品共计6屏,纯为水墨,不加赋色,白梅以双钩再略作点苔而成,淡雅之中若有幽香袭来。晚清的金心兰、胡铁梅、王冶梅显然均从“扬州八怪”画梅高手中吸取了营养。汪士慎号巢林。以画梅得名的胡铁梅与王冶梅,被明确记载“并为巢林遗派”,就是说他们都是学汪士慎这一路的。

  金农也是画梅高手。从展出的两轴《梅花图》来看,金农画梅与汪士慎不同。金农的梅,画得更加概括、简练,更具装饰趣味,就像他大片小字楷书落款,虽不乏工整,但更注重个性,趣味性蕴含在装饰性之中。此外,金农的书法作品也有两件,且风格不同,一件是典型的“漆书”,即隶书作品;另一件是行书册页。一大一小,书风不同,观者可以对比、参照着观赏。

  四

  一般观众可能会问:“扬州八怪”究竟有哪些代表性人物?据清人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中所记载的“扬州八怪”为: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此外,也有版本将高凤翰、华嵒、闵贞、边寿民等人列入其中,可见“八”为概数,并非确数。

  清代扬州盐业兴盛,盐商们极尽奢侈之余,也深感自家一身铜臭,于是结交名士和附庸风雅成了当时扬州的一个潮流。所谓“堂前无字画,不是旧人家”,大厅里不挂名人字画,就说明主人仅仅是一个暴发户。于是,扬州方面对字画的大量需求,吸引并聚集了大量优秀的画家。

  “扬州八怪”十余人中,属扬州府籍的本土画家只有高翔、郑板桥、李鱓和罗聘、李方膺,其余各家均来自全国各地,如福建的黄慎和华嵒、安徽的汪士慎和李葂、浙江的金农、山东的高凤翰、江西的闵贞、南京的杨法。

  此次展览,除了未见高凤翰的作品,以上被纳入“八怪”的人物,都有藏品展现,实为集中欣赏、研究“扬州八怪”书画风格的一次绝佳机会。此展能将“扬州八怪”中的代表性人物几乎“一网打尽”,充分发挥了扬州博物馆的馆藏优势。

  五

  “扬州八怪”与八大山人当然是有一定关系的。比如郑板桥曾在题画中这样写道:“然八大名满天下,石涛名不出吾扬州,何哉?八大用减笔,而石涛微茸耳……”为了体现展览的研究性,在展览的第一部分,还展出了八大山人以及沈周、文征明、戴本孝、高其佩、罗牧等人的作品,他们的作品对“扬州八怪”均有或多或少的影响。通过本次展览,可较为清晰地感受到“扬州八怪”与八大山人在艺术风格上的部分对话。

  此次展览中共有8件一级文物:7件来自扬州博物馆,分别是沈周的《枯木鸲鹆图》、戴本孝的《山水图》、高其佩的指画《山阁看云图》、汪士慎的《梅花图》、高翔的《弹指阁图》、李鱓的《蔷薇花图》、黄慎的《钟进士图》,1件来自八大山人纪念馆,即吴昌硕题跋的《孤松图》。

  沈周的《枯木鸲鹆图》是作者具有代表性的花鸟画作品。画面构图为传统的折枝花鸟图式,枯木枝干自左下斜伸而出,呈“之”字形结构,枝梢上一只八哥栖息,回首向远方张望。右上所题“寒皋独立处,细雨湿玄冠。故故作人语,难同凡鸟看”诗句,流露出作者超凡脱俗的清高思想。据方家考辨,唐寅的《春雨鸣禽图轴》从竖式构图的出枝以及鸲鹆的位置,还有阔笔、飞白的用笔节奏等方面,似乎都借鉴了沈周的这件作品。

  高其佩是清代指头画开派的人物。他的《山阁看云图》是一件难得尺幅巨大的指头画,纵280厘米、横133.5厘米。限于展柜高度,此作尚未完全展开。其画款也颇有意味:“丁酉桂秋江南之济美官署。铁岭高其佩指头生活。”这说明这件大尺幅作品是应一位官员之邀,在其官署中创作的。

  八大山人纪念馆近年来通过与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北京画院等重要机构合作推出八大山人艺术“对话系列”展览,旨在努力构建八大山人艺术承上启下的学术研究体系,丰富八大山人艺术研究内容。与扬州博物馆、无锡博物院合作举办的本次展览,也是“对话系列”的延续。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八大山人对话扬州八怪研究展”观展札记
~~~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专题
   第05版:专题
   第06版:要闻
   第07版:要闻
   第08版:民生
   第09版:聚焦
   第10版:品鉴
   第11版:读书
书法的书卷气
“扬州八怪”来了
郎窑红·豇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