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 刘怀青

  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意见》强调“引导广大教师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提出“经过3至5年努力,教育家精神得到大力弘扬,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教师立德修身、敬业立学、教书育人呈现新风貌,尊师重教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弘扬教育家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家精神作为教师群体的独特精神品质,不仅是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力,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从六个维度深刻阐释了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为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锻造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提供了根本遵循。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教育家精神最鲜明的底色。心有大我,就不会囿于小我;胸怀至诚,就会选择奉献担当。于漪、卫兴华、高铭暄等“人民教育家”,择一事终一生,心中装着国家、肩上扛着责任,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的发展大局之中,矢志不渝地坚守在教育一线。这种精神是新时代教师应当追求的崇高境界。

  教师要自觉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南昌大学教授聂少平扎根江西革命老区,多名学生在他的感召下选择留在革命老区潜心科研,已成长为食品科技领域的中坚人才;基层教师支月英坚守偏远教学点,不仅让孩子们学习知识,更让他们树立起走出大山、远离贫困的信念……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深刻内涵,践行了言传身教的教育家精神。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从核心能力层面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无论是张桂梅校长助力贫困女孩圆梦大学,还是边红平校长通过个性化教育引导学生发现自我,抑或是刘小清校长创新特殊儿童“教康一体化”美术教育实践模式,都展现了教育的智慧与温度。唯有因材施教,在沟通理解上多下功夫,用心发现每位学生心中那根“独特的琴弦”,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方能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也能促使每个学生实现更好发展。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应成为教师的不懈追求。今天,教育领域正经历深刻变革,广大教师要以勤学笃行之姿不断探索新知,以求实创新之态深耕教育沃土。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只有秉持终身学习理念,把求实创新作为内在驱动力,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变革,实现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协同推进。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宝贵品质。没有对学生的仁爱之心就不可能成为好老师、“大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不仅是教育家们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更是他们无私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这样的师爱如春风化雨,滋养心灵。广大教师既要做“经师”,亦要为“人师”,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德化人,用大爱书写教育人生。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对教师格局视野的要求。胸怀天下、以文化人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观”的传承与发扬,也是在教育过程中培养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的要求。教师要成为真正的“大先生”,需具备胸怀天下的宽广视野,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始终关注大局、应对变局、开创新局,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培养出更多有历史厚度、未来眼光、中国气派的时代新人。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专题
   第04版:聚焦九江“三大攻坚行动”
   第05版:要闻
   第06版:要闻
   第07版:综合
   第08版:映像
   第09版:新论
   第10版:智库
   第11版:评论
   第12版:资讯
让党的“肌体细胞”充满生机活力
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把关爱退役军人落到实处
严把节日“廉洁关”
用敬业和奉献成就人生高度
互谅互爱才是文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