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红许
明末丙子年十月十七日,江南气温明显下降。一个长袍飘飘、操着江浙口音的男子,轻装简从,从浙江常山进入江西,开始了长达两个月的江右之行。
这年是不寻常的1636年(崇祯九年),中国东北岌岌可危,丙子虏乱的硝烟烧毁了帝国册封的特权,一个马背上的王朝已吹响集结号虎视眈眈大明江山,江南还没有听到战马的嘶鸣。这天是平常日子,阳历11月14日。这个人是徐霞客。《江右游日记》徐徐启幕,以文字的形式拉开了江西美丽山水的画卷。
徐霞客进入赣鄱大地的第一站是玉山,他是沿着河道往西行,因“骤发脓疮”而错过了如今已分别是世界级、国家级的风景名胜三清山、灵山,换句话说,是三清山、灵山错过了一双慧眼,而抱憾少了一篇旷世美文。十八日晚抵达铅山下榻河口,他没有选择去对岸朱熹题额 “宣梵院” 并作诗的章岩,或许是一天舟车劳顿,或许是根本就没有听过,十九日一大早就登船离开河口,在前住弋阳、贵溪的路上,却被江畔叫岩风光迷住,遂系船上岸游览了铅山新滩境内的叫岩。当日日记,详细记录了叩问叫岩的过程,叙述了叫岩的幽趣奇妙——
“三十里,西至叫岩。濒溪石崖盘突,下插深潭,澄碧如靛,上开横窦,回亘峰腰,穿穴内彻,如行廊阁道,窗棂户牖都辨。崖上悬书‘渔翁隐次’四大字,崖右即有石磴吸波。急呼舟子停舟而上。”
信江沿途风景密集,叫岩却受到徐霞客的青睐,此乃叫岩之幸也。
叫岩,似岩石在声声呼喊,是对着过往客舟吆喝吗?还是为自己宣传推介?多年前,我邂逅叫岩,留下的印象不是很深。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加模糊。往后的日子,多次重温弘祖先生这篇日记,每读一遍都倍感亲切,就有一种冲动萦绕于胸,心想有机会一定要沿着他的线路绕叫岩一圈。而关于叫岩的传说,总觉得太没有创意,给人牵强附会之感,其大意是许多在灵山修炼的动物为了躲避凶恶大蟒的追击,而纷纷越过信江,各种象形岩石就是动物的化身,那声音就是它们发出的怒吼。叫岩,此时无声胜有声,没有传说比有传说更令人神往。况且还有一篇徐霞客游记增添了人文厚重。为什么叫叫岩?盖因地处信江边,属丹霞地貌岩石,因长年雨水冲刷,形成崖穴,江风吹过,便发出各种美妙的响声,故名叫岩。
渔隐崖是叫岩的灵魂。栖身渔隐崖下垂钓应该是不错的选择。峭壁上的摩崖石刻“渔翁隐次”四字,究竟出自何朝何人之手?一次在铅山虹桥乡森源村“叶氏宗祠”里,一位老人在讲述家族从丽水迁徙上饶的历史时,不经意间说起祖上曾在信江崖壁上留下“渔翁隐次”四个大字,我闻听为之一振,这是个新发现,值得考证。叫岩之上村庄的居民想必是江湖隐士的后人,问之纷纷摇头。但可以推断,早在明代之前,叫岩就留下了诸多人文胜迹。在叫岩泛舟,吟诵明朝画家陆治的诗句:“凭江嶻嵲芙蓉起,万壑争流水映门。鸡犬一方尘迹远,杜陵花竹让云村。”其中所述与叫岩山水不谋而合,江波浩淼,叫岩高奏凯歌迎来送往。
船行至此,传来阵阵悦耳乐音,感受嶙峋岩石随风在潇洒地演奏,无不啧啧称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伴随桨棹声声,难怪徐霞客顾不上足痛,坚持调整行程冒着零星小雨攀援而上。
就这样,叫岩进入了徐霞客的视野,进入了明朝的典籍,也进入了清朝的《四库全书》。
印山是叫岩的点睛之笔。在叫岩,“一圆峰兀立溪中”,印山也,远远望去,惟妙惟肖,还以为是天印落此。想起我曾经在都昌看过一座印山,其上建有水文站,其形其势,与叫岩之印山相比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印的历史悠久,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堪与唐诗、宋词比肩。印山伫立水中央,似乎在告诉过往附舟行人,不要忘了民族文化的瑰宝。信江,诚信之江,印是诚信的符号,印山、信江相映成趣,更具特殊指向和意义。
在那一片新滩,在水一方,有一处叫岩,躺在信江的怀抱里,躺在徐霞客游记里。在新滩,听舟叫岩,让心灵得以净化,妙哉。诚然,叫岩,并没有把自己叫响亮起来,但是养在深闺又有什么不好呢?
叫岩,令人想起“大音希声”这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