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近年来,石城县坚持建好用好就业之家,充分发挥“三大功能”,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结构性就业矛盾得到化解,就业工作朝着高质量可持续方向迈进,相关做法在全省推广。
发挥供需对接功能,推动高效匹配,矛盾化解更加精准
结构性就业矛盾主要表现在“有活没人干”和“有人没活干”。促进人力资源供需匹配,是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必然选择。石城县就业之家坚持做好“四个一”文章,推动人岗精准匹配。“一张网”搭好对接平台。综合考虑人口、交通、经济等因素,建设79个就业之家,辐射县、乡、村三级和开发区,构建“城区15分钟、农村15公里”公共就业服务网。“一图码”引来服务对象。突出二维码和全县就业之家分布图等内容,强化线上线下宣传,先后前往旅游文化节、合唱大赛、村BA等文体活动现场推介就业之家平台43次,让广大群众“入驻”就业之家,让“就业之家、服务万家”深入人心。“一朵云”亮出就业岗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常态化收集就业岗位,并引导企业及时在江西就业之家招聘平台发布信息。目前,全县就业之家共发布1222个岗位、拟招聘18633人。“一条龙”服务供需匹配。遵循“业务应进尽进、活动能入尽入、服务需增尽增”原则,将与群众息息相关的人社工作全部纳入“家”中,为供需双方提供全方位、一体化服务。今年以来,全县就业之家共组织政策宣传166场,发放宣传册、宣传纪念品3万余份,开展线上线下招聘53场,先后为5761人找到心仪工作,调处劳资纠纷156起,为1100多名劳动者追回薪资共860余万元。
发挥专属服务功能,促进重点群体就业,矛盾化解更加全面
促进重点群体就业,是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一环。石城县就业之家针对不同群体,实施专属化服务,确保有就业意愿劳动力充分就业。针对脱贫劳动力、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和残疾人,强化与农业农村、教体、发改、残联等部门合作,举全县之力落实政策、强化帮扶,确保他们稳定就业。针对要照顾家庭而无法全天候就业的宝妈群体,设立“妈妈岗”受理专窗,承办宝妈就业监测、技能培训、岗位收集推荐事项,并引导有条件的单位设立“临时工位”,让宝妈带娃、就业两不误。今年以来,“妈妈岗”共组织367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收集岗位信息拟招聘2900人,为2100余名宝妈提供就业援助,其中960余人实现灵活就业。针对逐渐增多的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在县城中心地段打造新就业群体就业之家,集中精力做好快递员、外卖小哥、滴滴司机、抖音电商等群体的就业帮扶、劳动维权工作,帮助其全面就业、安心工作。针对创业群体,专门聘请2名创业导师常驻县级就业之家,在开发区就业之家打造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专业化服务。探索实施个人创业担保贷款市场担保改革新模式,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发放力度。今年以来,全县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01亿元,扶持1129人和14家小微企业创业,带动就业6263人。
发挥教育引导功能,提高劳动者素质,矛盾化解更有底气
结构性就业矛盾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供给侧,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化解矛盾的根本之策。石城县充分发挥就业之家教育引导功能,让广大群众想干活、会干活、干好活,努力从源头解决就业矛盾。抓观念转变,让劳动者“想干活”。利用就业之家大屏幕、抖音号和各类活动,常态化宣传正确的就业观。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实诚名匠选树活动,通过典型示范,引导群众树牢“劳动光荣、技能宝贵”思想。抓技能提升,让劳动者“会干活”。今年以来,全县就业之家先后开展职业技能培训77期、培训3108人,开展劳动技能大赛5次,237人在相互切磋中实现技能提升。率先建立工匠联盟,把主导产业技能人才组织起来,为他们搭建技能提升、技术攻关、带领共富平台,探索“农民变工匠,工匠兴产业,产业促发展”的技能人才培育新路径。自今年3月组建以来,近40人加入联盟,选举出联盟主席1人、副主席6人、秘书长1人,建立党支部1个。在开发区就业之家开辟办公场所,内设技能培训、技术攻关、网络直播等功能区;除承办县内绝大部分技能培训外,组建4个名匠工作室,460余名劳动者加入工作室学技;开展名匠直播带岗、带货活动120余场次;帮助石城与3所高等职业院校签订合作协议,为下一步校地(校企)合作打下坚实基础。抓优化环境,让劳动者“干好活”。出台技能人才激励政策,涵盖一次性奖励、生活补贴、购房补贴、交通补贴、小孩就学等方面。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79名员工通过五级认定,薪资待遇明显提高,干事创业热情充分激发。
下一步,石城县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用好就业之家,持续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全力答好民生答卷,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中作出石城就业工作新的贡献。
(文图由石城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