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踏雪寻梅诗中趣

  □ 钟 芳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每当吟诵起元代王冕的这首《白梅》,眼前总会浮现出一幅秀美的雪景梅花图。寒风凛凛,冰天雪地,百花寥落,唯有朵朵梅花争芳吐艳,疏影横斜,幽香阵阵,将冬日点缀得生机盎然。

  自古以来,不论是梅、兰、竹、菊“四君子”,还是梅、松、竹“岁寒三友”,梅都位列其中。雪中寒梅,最为文人所赏,踏雪寻梅便由此而生。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锦篇妙句,许多咏梅花雪韵的诗词,情深意长。

  “忆昔孟老号狂客,寻梅不顾瘦驴疲。雪花梅花共徜徉,情高独得咏梅句。”唐代孟浩然归隐山林,一生酷爱梅花,他最为经典的形象就是骑驴踏雪寻梅。明代张岱的《夜航船》里记载:孟浩然情怀旷达,常冒雪骑驴寻梅,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孟浩然的好友王维还专门画了一幅《踏雪寻梅图》,赞赏孟浩然“不畏风雪为寒香”的精神。从此,踏雪寻梅成为古代文人雅士淡泊名利、向往宁静闲适生活的精神寄托。

  宋代卢梅坡在《雪梅》诗中写道:“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寒冬来临,梅花迎着漫天飞雪,冲破寒冷,斗雪吐艳,暗香浮动。诗人雪中寻游,看梅花映雪、琼花纷落的神韵,觉得“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不如雪白,雪不如梅香,梅雪争奇斗妍,各显其美,它们二者相依,取长补短,勾勒出一幅冷艳优美的图景。

  宋代陆游是一位咏梅大家,写有150多首咏梅的诗词。“一树梅花一放翁”,简直是一种花人合一的境界。其在《落梅》诗中写道:“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醉折残梅一两枝,不妨桃李自逢时。向来冰雪凝严地,力斡春回竟是谁?”大雪纷飞,狂风怒号,越是冷得彻骨,梅花越是冰中孕蕾,雪里放花,铁骨铮铮,高格清韵。试论百花,谁可与之比拟?

  宋代李清照的《清平乐》:“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踩着吱嘎作响的积雪赏梅,是年少时代最美的回忆,词人也曾沉醉于插梅的兴致中。后来虽然梅枝在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反复揉搓着,泪水不禁沾满了衣裳。而今漂泊天涯,两鬓稀疏,头发斑白,实在不忍看、也不愿看那零落的梅花了。全词构思奇巧,笔触细腻,作者复杂的心境跃然其中。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同志的《卜算子·咏梅》,立意新颖,高昂奋进,将寒梅的品质刻画得既形象又深刻。透过这纷纷扬扬的冬雪,蹁跹而来的梅花散发出馨香和暖意,鼓舞着人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自强不息去迎接春天的到来。当大地回春,它默默隐没在百花丛中,悄然离去。这样的气节、风骨,正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生动写照。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美术名家红色根据地写生创作展在南昌举行
~~~
~~~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专题
   第05版:视线
   第06版:专题
   第07版:资讯
   第08版:民生
   第09版:聚焦
   第10版:井冈山
   第11版:读书
   第12版:品鉴
黄士陵“书远每题年”印
溯源
踏雪寻梅诗中趣
陶瓷书法:笔墨与材质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