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 芳 实习生 李颖涵
扎染而成的连衣裙,千姿百态的簪花围……日前,在南昌大学劳动教育概论通识课上,学生们带着自己精心制作的融合了非遗的手工作品上台展示,古老的技艺在大学课堂绽放创新之美。
劳动教育概论通识课,是南昌大学劳动教育创新的举措之一。课堂上,学生可以自己体验扎染、剪纸、蜡染、葫芦雕等非遗,老师还会邀请民间艺人走进教室,带领同学们赏析并动手制作各类传统手工艺品。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快乐,体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这门课程的主讲教师邱璟教授告诉记者,之所以将非遗融入劳动教育,缘于一次非遗展览策划工作。在这次策展中,她发现学生对非遗了解甚少,这让她深感到传承非遗的紧迫性,她开始思考如何在教育中融入非遗,促进文化传承。
“我们将非遗、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其中,挖掘非遗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实现思政课教学与非遗保护传承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邱璟介绍道。
该课程既有理论讲授,又有实践操作,自开设以来,广受赞誉,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当非遗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土壤,古老技艺与现代“脑洞”的激情碰撞,让传统文化有了“年轻态”表达。
“我们将《西游记》中的元素与鲁锦织造这一非遗结合,通过拓印等手法,设计制作了一系列手提包。”学生李婉泽说自己很喜欢这样的课,它能让自己在繁忙的学习中获得一种宁静。
“我是葫芦雕的第五代非遗传承人,我在保持传统雕刻工艺的基础上,将3D视觉效果和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其中。”学生许广浩说,他和几名同学合作将现代技术融入葫芦雕作品的设计中,让作品新颖、时尚。
课堂上,劳动教育不再局限于教室,而是延伸至云端。课程通过整合多方资源以及数字技术的加持,建立了民间艺术资源库,囊括了教学视频、劳动课程知识图谱、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样例以及优秀作品展示等丰富的教学资源。
“学校多措并举将劳动教育融入实践锻炼中,推动劳动教育常态化,引导青年学生深刻体悟劳动和奉献的深厚价值,进一步强化劳动观念、提升劳动能力、培养劳动精神,展现新时代青年的奋斗姿态。”南昌大学学工处处长王美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