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痕检高级工程师、樟树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室主任王灵兵——

让证据“说话”的刑侦“工匠”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 芳

  “特大喜讯!我儿子屈继锋被拐26年,今天终于回家团圆了,感谢公安民警……”2024年4月12日,樟树市市民屈敏捷更新了一条抖音视频,5岁被拐、失踪26年的屈继锋,痕检高级工程师、樟树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室主任王灵兵和同事送回父母身边。

  为了找回屈继峰,王灵兵多次上门联系屈继峰的父母及亲属,了解当年小孩走失时的细节。屈继峰被找到后,其亲属将一面写有“人民警察为人民,失而复得暖人心”的锦旗送给了王灵兵,紧紧握住王灵兵的手不停道谢。

  这样的场景,对于从警19年的王灵兵来说虽然经历过很多次,但每次都是新的激励和鼓舞。

  2006年,王灵兵加入警队,成为一名刑事技术民警。刑事技术这个工种,被称为“痕迹捕手”。在王灵兵的工作中,没有刀光剑影、冲锋陷阵,也很少直接与犯罪嫌疑人面对面较量,有的只是寻找犯罪的痕迹,让无声的物证“说话”。

  2020年,公安部开展命案积案攻坚专项行动期间,该局在整理2000年一起命案案卷资料时,发现只有当年命案现场提取到的半枚模糊的指纹。

  只靠半枚模糊的指纹,能否找到犯罪嫌疑人?“既然有指纹,那就还有一线希望。”王灵兵将这半枚指纹放到不同的库里去比对。一周后,终于找到指纹比中嫌疑人,破获了这起20年以上命案积案。

  “不管是被害人还是嫌疑人,我们都要给他们一个公平的答案。”刑事技术民警是提供证据支撑的基础性警种,为了破获一起案件,在电脑前对着一枚指纹盯上几个小时,是他们的家常便饭。

  在普通人眼里,这样的日子或许枯燥无味,但王灵兵却不这么认为。“干我们这行拼的就是耐心和责任心。不管证据看起来多完整,我们都要保持始终怀疑、始终求证的态度,最大限度降低失误的概率。我们的准确性高一点,前方同志们走的弯路就少一点。”

  19年扎根刑事技术工作一线,王灵兵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他经常结合一线技术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设备进行创新和优化。

  就拿物证提取来说,传统的物证提取现场需要很多装备,比如多波段光源、足迹灯、现场勘查包、比例尺等,携带和操作都不方便。

  王灵兵研发了便携式可视化生物物证提取仪,实现同步提取、一键上传,不仅降低了技术员的工作难度,也提高了勘验质量,可以缩短一半以上的现场勘查时间。此外,他还先后研发了声纹降噪工作站系统、多功能涉网案件勘查箱等,提高案件侦破效率,助力技术民警减负。

  2024年5月,全省刑侦系统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刑事技术创新工作室——王灵兵刑事技术创新工作室正式组建。走进工作室,随处可见创新和改进的设备和内容。“时代在变化,刑事技术必须不断创新发展,向科技创新要警力。”王灵兵总是这样说。

  如今,如何传帮带年轻的技术员们,也成为王灵兵经常思考的问题。他不但把自己的技术和经验分享给新民警,还通过多种方式,带领他们学习最前沿的技术。

  “我的目标就是带出一支让人放得下心、拿得出手的刑技队伍,研发出更多能够应用于实战的技术成果,为破案提供更多线索,为审讯提供更强的证据。”王灵兵如是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痕检高级工程师、樟树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室主任王灵兵——~~~
~~~
赣江新区探索集中供冷供热,节约电力资源——~~~
~~~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8版:资讯
   第09版:民生
   第10版:法治
   第11版:教育
   第12版:综合
把好生命起点“第一关”
让证据“说话”的刑侦“工匠”
点赞
解锁冬暖夏凉的“节能密码”
“中国传统文化很有特色,我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