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在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必须主动适应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从“互联网+”到“智能+”,再到“智慧育人”,思政课改革正经历着深刻变革。当前,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思政课改革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特别是在全球数字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高校教学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对思政课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新风险,思政课更要充分发挥数字化教学优势,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育人成效。因此,深入探索数字化赋能思政课改革的路径与方法,构建从“智能+”到“智慧育”教学新模式,对全面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融入数字发展大局,激活思政课堂新动能
融入数字发展大局,首先需要准确把握思政课改革的时代方位。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国家关于加快教育数字化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明确了改革方向。当前,思政课数字化改革已步入“深水区”。数字技术为思政课教学开辟新路径,智能化教学平台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实现教学资源的动态更新和精准推送。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创新教学形式,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引入使教学内容更加精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教学方式更加个性化。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思政课改革中遇到的短板,比如,数字化基础能力建设仍需加强、教师信息素养和数字化教学能力有待提升、教学模式创新的系统性和实效性不够突出。部分高校在数字化建设中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完善体制机制,构建数字化支撑体系。通过经费投入改善硬件条件、通过教师培训提升应用能力、通过评价机制激发改革动力,从而推动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推进智能融合创新,构建思政课堂新模式
推进智能融合创新,重点在于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智能+”时代的思政课堂应是技术赋能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实践证明,数字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内容上,数字技术丰富了教学资源,使理论讲授更加生动。大数据分析技术助力及时捕捉社会热点,筛选典型案例,使教学内容更具时效性。数据可视化技术将抽象理论转化为直观图像,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实现了优质资源的积累和共享。在教学方法上,智能化手段创新了教学形式,促进教与学的深度互动。“智慧课堂”建设中,虚拟现实等技术营造沉浸式教学场景,增强教学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教学资源的精准推送和个性化指导,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发挥两种教学方式的优势。在教学评价上,要构建基于大数据的过程性评价体系,让考核更科学。要注重收集和分析学生学习全过程数据,建立多维度评价指标,实现评价的精准化和规范化。特别要强调的是,技术应用不是目的,而是服务于育人效果的提升,要防止陷入“技术至上”的误区。
厚植智慧育人理念,铸就立德树人新高地
厚植智慧育人理念,核心是实现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智慧育人不是简单的技术应用,而是要在数字化环境下重构育人体系。数字化技术创新了理论阐释方式,提升了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创新教学语言和表达方式,使党的创新理论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在数字化学习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帮助学生深化理论认知、坚定理想信念。数字化手段的运用拓展了实践育人空间,使得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数字化育人共同体的构建,整合校内外育人资源,形成协同育人合力。智能技术在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方面的优势,促进全方位育人网络的形成。而教师团队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是关键,可以通过系统培训和数字实践,提升教师运用数字技术开展教学的水平。智慧育人理念的实践,推动思政课改革不断深化,从而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站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浪潮下,推进思政课数字化改革既面临重要机遇,也需要破解不少难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既要解决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教师能力提升、教学模式创新等现实问题,更要着眼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根本目标。要坚持改革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数字化条件下思政课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新路径。要坚持守正创新,把握好技术应用与价值引领的关系,确保思政课始终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随着教育数字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年开放基金项目“人工智能风险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防范机制研究”(EM202413333);202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劳动教育的历史经验研究(1949—1956)”(23YJC71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