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文
穿过铺着红毯的蜿蜒小巷,一座砖瓦戏台和一片开阔的观众席出现在记者眼前。台上的武旦身着一袭红衣,正在表演耍花枪,台下黑压压的观众席不时传来叫好声和鼓掌声。不少村民没有座位,站在一旁也看得津津有味。
2月3日,记者跟随乐平市赣剧团来到万年县汪家乡郑家村,这里正在上演该剧团2025年的首场开箱大戏。即使刚刚下过雨,村道低洼处还有积水,仍然挡不住村民看戏的热情。当地村民自觉地将座位让给从外乡赶来的观众,大家在戏曲声中共贺新春。
“这出《虹桥赠珠》唱得好,打戏也干净利落。”从周边的青云镇驱车赶来看戏的柴先生称赞道。柴先生是一个十足的戏迷,十里八乡哪里有演出,只要他有空就会去看。“我爷爷就是唱戏的,我小时候也常看戏,现在的戏曲观赏性更强。”赶回家乡参加该村开谱庆典的郑先生回忆起小时候的看戏场景,深有感触。他说,戏台上如今有了字幕屏、音响、灯光等设备,观众不用挤到跟前去,站在远处也能欣赏。
在乡村,戏曲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逢喜庆日子,乐平市赣剧团便忙碌起来。2024年,该剧团共计演出853场,其中下乡演出716场,足迹遍布乐平市及周边30多个乡村。
“乡村一直是我们的舞台及主要的演出市场。”乐平市赣剧团艺术室主任张勇说,剧团所在的乐平市有近500座古戏台,这些戏台分布在大大小小的乡村,为乐平市赣剧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为赣剧在乡村的普及打下深厚的群众基础。每次下乡演出,剧团50多人全员出动,几乎带着所有的“家当”,演出少则持续四五天、多则十多天,每天确保有两场大戏。有时候一场戏中的配角演员可能要扮演多个角色,在换场间隙迅速完成换装。
在戏台的后场,可以看出这个演出团队如何高效运转。现场的灯光、音响、大屏、字幕、道具、服装、盔帽等都有专人管理,各司其职。演员们化妆、勒头、贴片子、戴头面、换戏服按流程一气呵成。剧团的演员兼职做厨师,带着锅碗瓢盆现场起灶做饭,演职人员不用出门就能解决一日三餐。
采访中,又有一名客户给张勇打来电话,想预订明年正月初二的演出。“没办法,这个时间段已经被别人预订了。”他笑着向记者透露,剧团今年春季的订单已经排到了3月底,4月就不准备接单了,剧团要赴京演出新创排剧目《李尔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