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小武
“主攻特色产业,壮大主导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特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城市能级跃升”“塑造县域发展新优势”“推动全域协同发展,构建优势互补区域发展格局”……
前不久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县域经济”成为“热词”。围绕资源禀赋各不相同、主导产业各具竞争力的县域,各地正积极布局落子,为高质量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描绘奋进蓝图,吹响新一年经济发展工作的号角。
县域经济“小块头”,蕴藏经济蓬勃“大能量”。县域兴则全省兴、县域强则全省强。开年拼经济,县域怎么拼?各地应积极直面矛盾问题不回避,主动应对风险挑战不退缩,坚持干字当头,因地制宜、多元施策,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全力干出一个好年景、拼出一个好气象,不断激活县域经济发展动力活力,为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现代特色优势产业。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不少县域依托资源禀赋,发展壮大特色富民产业,形成了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但一些县域产业发展也面临缺乏主导产业支撑、产业同质化、产业集聚与转型升级困难等问题。培育和壮大特色主导产业,一方面要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及功能定位,瞄准市场需求,探索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产业发展路径,培育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另一方面要注重集群化发展,培育招引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进而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提升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注重协同联动,做足融合文章提升县域整体发展效能,促进区域融合、城乡融合、产城融合、景城融合,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城乡共同繁荣。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与周边区域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相互之间既打好“特色牌”、走好“差异路”,又合理分工、握指成拳。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一体化发展规划,全力打破行政壁垒,通过建立跨区域规划协调机制,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布局协同互补、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要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以片区为主要着力点,突出抓好特色产业培育、公共服务供给、乡村建设提升等,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全面拓展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吸引投资、促进企业发展的基础。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通过简化行政审批流程,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可以增强县域经济的吸引力。要以“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为契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规范涉企执法行为和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着力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要强化数据赋能,坚持以数字政府建设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统筹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流程再造、治理优化,提升利企便民数字化服务,助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还有很多路径和赛道。只要按照省委部署要求,保持战略定力,狠抓工作落实,一月接着一月拼,奋力将手中的“施工图”转化为大地的“实景画”,今天播种的“春天第一粒种子”,必将转化为来日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