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 欣
■饶草荣(1898-1984),原名绍荣,上饶市铅山县石塘镇人,1924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承刘海粟,与张书旂同窗,曾任上饶市(今信州区)政协常委、上饶地区(今上饶市)美协副主席。
去年年尾,“海上归来——饶草荣诞辰126周年绘画研究展”在上饶美术馆举行,展出饶草荣先生各时期创作的书画作品及文献资料126件(套)。
饶草荣修养全面,于诗词、书法、国画、篆刻、中医等领域都有涉猎,尤以国画成就最高,为海派文人画在江西融古开今、与时维新的实践者之一。他1921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系统学习了素描、水彩、油画、国画以及书法和美术史论等课程,常随刘海粟等老师去看书画展、去各地写生。学校授课理念、艺术观念的开放,造就了饶草荣在艺术上善于吸纳、勇于创新的精神。他的作品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优良传统,又融合西画的艺术语言,尤其在构图、用笔、色彩以及造型等方面颇为讲究,画面蕴含浓郁的时代气息和自然质朴的乡梓情怀。
他的国画《一唱雄鸡天下白》(右上图),在构图上融合了时代的审美意趣。雄鸡立于画面左上,俯视远处田畴、村庄、林立的烟囱,体现祖国建设的繁荣景象。雄鸡采用了西画画法,用简洁明快的笔法细腻勾勒,富有立体感、层次感;竖颈、口张,突出了雄鸡啼叫的动态感,形态生动逼真,富有张力,使观者仿佛听到鸡的啼鸣。画幅右边,以中国画散点透视法表现远处的村庄、田畴等景物。此画用毛泽东同志诗句为题,表达了画家高远的境界和开阔的胸怀,拓展了海派文人画的视野和格局,体现了时代的风采。
饶草荣善于师法自然,绘画作品多寄予文人情怀。他用西画写生的方法,使花鸟等自然物象具有一种自在灵动的生命力,并赋予其人格化。如创作于1944年的《红梅落英图》(左图),用笔苍劲老辣,水墨运用娴熟,使梅枝主干富有动势,简疏的枝条上梅花吐蕊、生机勃勃。题跋:“调朱不缋榴如火,五月江城落此花。点点分明黄冑血,新愁苦忆是长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书、画互为映衬,相得益彰,既表现了梅韵清绝,又彰显拳拳赤子之情。落款“甲申夏湘北四次遭困之日”点明了创作背景。画家通过绘画表达了家国情怀,企盼中华民族抗战早日胜利。
创作于1963年国庆前夕的《苇边双鹅图》(右下图),则生动自然,充满了文人雅趣。主画面描绘了信江边两只觅食张望、意态舒缓的大白鹅,塘边芦苇穿插其中,用褐绿、青绿、水墨点染而成,苇叶茎秆浓墨勾染,下垂的苇叶舒展,线条劲挺有力。跋语“顶黄羽白,体大掌肥,家家饲养信江畔,人人都是王羲之”,诙谐幽默,富有文人意趣。从其画中,可见线条融合书法神韵,具有气象浑穆的金石味。其诗词功底扎实,讲究格律,但不为格律所囿。
饶草荣一生淡泊名利,热衷于地方美术和美育教育。据说当年刘海粟让他留校任教,但他的理想是回到家乡教育孩子。他先后在江西省立第六中学(吉安)、鄱阳中学、贵溪师范、江西省立第四师范(鹅湖书院)、上饶中学(信江书院)、上饶一中、上饶市吉阳共大等学校教授美术等课程。
饶草荣是海派融贯中西的教育理念在江西、在上饶播下的一颗火种,从教50多年,桃李满天下,其中教育并影响了王克敌、姚公骞、饶祖天等一批杰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