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部署了新一轮改革的战略重点。省委十五届七次全会全面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全省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全会通过的《中共江西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的决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赣鄱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并作出了一系列工作部署,为开创全省文化和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提供了具体路径。
●充分认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必然要求。提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是习近平总书记从赓续中华文明的高度、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全局角度作出的庄严宣告,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坚定的使命感和厚重的人民情怀。完成这一使命,必须通过改革进一步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实需要。近年来,我省坚定不移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同时,面对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仍然存在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高、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不够等问题。要聚焦“优质”“直达”两个关键环节,建立完善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机制,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的内在要求。赣鄱文化底蕴深厚,红色、陶瓷、书院、戏曲、中医药等文化享誉国内外,但从总体上看,我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有资源、缺标识”“有特色、缺打造”“有文化、缺发掘”等问题仍然存在。要创新文化遗产发掘保护、研究阐释、活化利用体制机制,推动传承利用系统集成,形成完整生态,让赣鄱文化标识立起来、树起来、活起来。
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在理念、资源、服务、产业、市场、品牌等多维度融合发展,文旅业已成为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牵引。与此同时,文旅融合仍存在资源整合不足、融合载体不多、融合深度不够等问题。要完善文旅融合政策体系,健全文旅融合体制机制,推出新产品、拓展新服务、培育新业态、形成新动能,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
●深刻把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要求
坚持党对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面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改革发展方向不偏、道路不变、阵地牢固。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始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站稳人民立场,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统一起来,把人民利益、人民意志和人民心声作为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价值取向。深化改革要奔着问题去,解决问题要务求实效,检验改革要由人民评判,真正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发展文化和旅游新质生产力。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VR/AR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为创新文旅内容生产、表现方式和消费场景提供了广阔空间。要推动文化和旅游与科技深度融合,优化文旅创新要素配置,加快发展文旅新质生产力。
坚持文旅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当前,文化已深度融入农业、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各行业各领域,旅游业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要充分发挥文化赋能、旅游带动作用,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全面落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举措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共建共享高品质文化生活。健全完善“文韵赣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加快补齐基层“三馆一中心”设施短板,创新拓展“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主客共享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实施文化馆、图书馆“优质百馆”计划。开展江西省博物馆总分馆制试点,健全完善县级文化馆、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完善艺术创作生产服务引导和国有文艺院团高质量发展机制,优化文艺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实施艺术创作“四名工程”(名曲、名剧、名展、名家)和“赣鄱好戏”惠民工程,建立全省戏曲联盟。探索省市共建江西省采茶戏剧团。
创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着力构建赣鄱文化标识体系。深入实施赣鄱文明考古探源工程,抓好稻作、青铜、陶瓷、汉代、革命以及中医药等赣鄱文化IP的发掘、研究、阐释和传承,构建具有江西特色的“1+6”考古研究体系。推进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段)建设,完善大遗址、古村落、古街区等活化利用机制,制定书院文化保护传承实施方案,推出一批特色鲜明的文旅“新赣线”。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健全文物督查协调联动机制。实施“史说江西”工程,深化革命文物协同研究,讲好赣鄱文物故事。完善非遗保护传承机制和工作体系,推进国家、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实施“非遗点亮生活”江西行动。
创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机制,加快建设现代化旅游强省。完善文旅融合发展政策体系,创新文化和旅游与乡村、工业、商务、康养、赛事、演艺等融合发展机制。推动“数字+文旅”建设,打造“云游江西”数字文旅一体化平台。健全文化和旅游产业链管理运行机制,实施文旅龙头企业培育行动和景区业态提升计划,推进旅游景区建设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引客入赣”机制,开拓文旅消费新场景,培育新“夜”态,创新举办江西“三百”(百县百碗、百县百店、百县百街)文旅消费季等活动。完善文旅融合品牌建设制度体系,开展“风景独好”旅游名县、名景区、名镇村创建。推进“旅游诚信省”建设,健全文旅市场监管长效机制。
创新对外文化交流传播机制,讲好“风景独好”江西故事。健全文化对外交流合作机制,建立对外交流合作项目库,高标准建设运营葡萄牙里斯本中国文化中心,打响新时代“陶瓷丝绸之路”品牌。构建线上线下、内外联动的文旅宣传推广体系,建立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海外文旅宣推中心、境外新媒体平台“三位一体”的江西文旅国际化宣传推广新模式。实施海外文旅推广计划,完善全省入境旅游支持政策,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入境游精品线路。实施“景区出海”行动,组织重点景区赴港澳、东南亚、日韩、欧洲等地举办“如画江西风景独好”海外文旅系列宣传推广活动,不断扩大“江西风景独好”国际朋友圈。
(作者系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