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展普惠金融 助力乡村振兴

  卢小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前不久召开的省委金融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强调,“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普惠金融主要以小微企业、农民、贫困人群等特殊群体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具有商业可持续、成本可负担、供给多样化、服务可获得等特点,能够有效解决乡村振兴中面临的资金瓶颈问题。让普惠金融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要加快构建高水平普惠金融体系,丰富普惠金融产品服务,鼓励普惠金融服务下沉,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优化普惠金融发展环境。

  普惠金融能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普惠金融能够破解乡村产业主体评价难、担保难、管理难等问题,更好地满足乡村产业主体的融资需求,通过参与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中的农业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重大品种研发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等,为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提供动力。普惠金融能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通过提供贷款、信用担保等方式,普惠金融能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数字乡村建设等提供资金支持,缓解资金投入压力,帮助完善金融在乡村的基础供给网络,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普惠金融能助力新农人返乡创业。依托创业担保贷款发放,精准对接重点创业就业群体融资需求,普惠金融能够缓解农户、涉农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鼓励吸引更多农民工、大学生等群体返乡安心就业、放心创业,为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提供更多岗位,促进农村家庭非农就业,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普惠金融能助力农业生产经营队伍壮大。它能够满足小规模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资金的多样化需求,帮助农业经营主体引进先进种养技术或设备,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助力农户拓宽营销渠道、扩大产品销量。

  加快构建高水平普惠金融体系,进一步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要不断创新思维,积极运用新的技术手段,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升普惠金融为重点领域和重点人群提供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得性。

  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优化普惠金融服务模式,改进授信审批和风险管理模式,提升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涉农主体等金融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发展金融科技、数字金融,鼓励各类普惠金融服务主体借助互联网、区块链和云计算等前沿信息技术,提升金融服务创新能力,消除“数字鸿沟”,有效破解普惠金融服务高成本、高风险的约束,进一步拓展普惠金融的触达能力和服务范围,降低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成本。鼓励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打造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信息、资金、产品等全方位金融服务。加大数字金融创新,扩大数字普惠金融产品供给,破解农村金融服务供应不足的难题,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中“短小频急散”的资金需求。提升数字普惠金融监管能力,建立健全风险监测、防范和处置机制。

  丰富普惠金融产品服务。推动普惠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完善个性化、差异化的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工程的信贷投放和保险保障力度,以及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普惠金融支持力度。提高对农户、返乡入乡群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水平,有效满足农业转移人口等新市民的金融需求,持续增加首贷户。加大对粮食生产各个环节、各类主体的金融保障力度,强化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信贷支持。拓宽涉农主体融资渠道,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重点支持优势特色产业。

  鼓励普惠金融服务下沉。持续提升“三农”普惠金融领域的覆盖面、可得性和便利度。鼓励金融系统选派业务骨干到各个乡村担任金融专员,加大金融政策知识宣传、信贷需求咨询服务。鼓励金融机构业务人员下沉乡村,立足农村金融需求,更精准地推进普惠金融政策实施,多渠道提供资金支持,在帮助村集体和村民增收致富、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乡村治理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优化普惠金融发展环境。一是强化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完善地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加强小微企业、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重点群体相关信息共享。深化“银税互动”和“银商合作”,提高信息共享效率。二是强化信用环境建设。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扩大农户信用档案覆盖面和应用场景。加快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规范乡村地区征信数据的采集和归集,借助数字技术手段获取乡村居民的生产、消费、金融交易等数据,全面准确地整合有关数据,形成完整的信用画像,为金融机构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为乡村振兴提供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普惠金融服务。三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乡村金融服务网络,畅通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毛细血管”。加强乡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乡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生态环境,持续拓宽乡村地区光纤宽带网络的覆盖范围,不断提高乡村地区网络覆盖和硬件设备的普及率。

  (作者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综合
   第07版:民生
   第08版:映像
   第09版:新论
   第10版:智库
   第11版:评论
   第12版:公益广告
深化改革 铸就新时代赣鄱文化新辉煌
发展普惠金融 助力乡村振兴
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 弘扬长江文化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