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警惕“层层多人陪同”顽疾复发

  ■ 本报全媒体首席评论员  邹 沛

  开栏的话 评论承载的是思想、表达的是价值。即日起,本版开辟《热点透视》栏目,旨在及时剖析社会热点,积极回应群众关切,通过更多有深度、有温度、有锐度的评论,进一步凝聚共识、激浊扬清,发挥党报评论舆论场“定盘星”“压舱石”的作用,让好的声音、对的观点、正的能量传得更开、传得更广。敬请关注。

  日前,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会同中央纪委办公厅对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进行通报,其中提到,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调研组赴基层调研搞“省、市、县、乡层层多人陪同”,有时一个调研点陪同近10人,增加了基层负担。“层层多人陪同”不仅劳民伤财,挤占了基层干实事的时间与精力,更助长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必须引起人们的警惕。

  合理合规的接待陪同是开展调研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提高调研的效率和精准度。但是,冗余的陪同一个都不能要,这既是为基层减负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纪律的刚性约束。中央八项规定针对接待工作中的不良风气,对“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等问题提出明确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也明确规定“严格控制陪同人数,不得层层多人陪同”。2023年,《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再次聚焦调查研究中的“层层陪同”问题,提出“调查研究要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轻车简从,厉行节约,不搞层层陪同”。党中央、国务院之所以三令五申,就是因为“层层陪同”歪风不仅严重增加了基层的负担,还扭曲了调研的初衷,让调研成了走过场,其危害不容小觑。

  揆诸现实,仍有一些地方对这些铁规矩、硬杠杠置若罔闻, “层层陪同”特别是“层层多人陪同”歪风屡禁不止。比如,此前媒体就曝光过“20人的调研团却有50多人陪同,行走路线、参观点位等都被‘精心’安排”的乱象;新疆哈密市在去年4月通报的几起形式主义增加基层负担的典型案例中也提到,某村村干部平均每周接待陪同3批次,旅游旺季每日达3-5批次;等等。本属明令禁止的规定,却仍在不同程度地上演,根在何处?从上面看,少数领导干部“官念”作祟,习惯了“前呼后拥、众星捧月”的做派,在默许或暗示中打开了“层层陪同”的口子;从基层看,一些干部在“陪好领导”与“顶上乌纱”之间划等号,为避免“礼数不周”,明知违反规定、违反纪律,仍然把陪同搞成了超标准接待,更有甚者,把陪同视作与上级领导拉关系、捞好处的机会,且乐此不疲。以上种种,说到底是沾染了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恶习的结果,是扭曲的政绩观在作祟。

  治病须断根。调研不在“阵仗”大,而在实际效果。无论是基层干部还是上级领导干部,都要坚持“实”字当头,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合理安排陪同人数,不能让一些“潜规则”蒙蔽心智。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坚决摒弃官本位思想,放下私心杂念,面对“层层多人陪同”的歪风,坚决表明态度、阐明原则,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做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确保调研各个环节走真走实,真正察得实情、取得实效。

  制度管根本。根治“层层多人陪同”顽疾,还要从严从实抓好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对调研陪同的事项内容施行清单化、透明化管理,让上级和下级都有章可循,大家都严格依规行事。同时,要强化监督制约,充分发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新闻媒体以及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对搞特殊、搞“例外”者依纪依规严肃问责,切实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综合
   第07版:民生
   第08版:映像
   第09版:新论
   第10版:智库
   第11版:评论
   第12版:公益广告
把统筹发展和安全“紧紧抓在手上”
精准施策释放有效需求潜力
警惕“层层多人陪同”顽疾复发
“公证提存”让预付式消费无忧
“码上”赋能让购药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