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徐黎明
邮箱:344581279@qq.com
电话:0791-86849940
新浪微博@江西日报徐黎明
核心提示
元宵节刚过,鄱阳县饶埠镇泥瓦匠徐细胜就接到了一栋农村别墅的承建项目。今年53岁的徐细胜18岁开始学艺,练就精湛手艺,带了不少徒弟,被尊称为“老师傅”。
农村自建房整栋承包建造成为新趋势,农房在结构、水、电设计上也更完善更复杂。两年前,当建筑图纸摆在徐细胜面前时,他傻了眼。后来,通过当地村干部推荐,徐细胜参加了乡村建设工匠培训班,这才发现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
近年来,一批批像徐细胜一样的“土师傅”,经过规范培训变身乡村建设工匠,为乡村塑形留魂。
技能培训增强本领
“南昌有国家级传统村落14个,省级传统村落2个,需要一批有技术、有热情、有责任感的工匠来保护修缮。”南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有关人士介绍,去年年底,该市举办了一期专门针对传统建筑修缮及施工工法的培训班,采取“理论课堂讲解+实操培训”的方式传授柱、梁、墙体和瓦屋面修复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广大乡村工匠投身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和乡村建设。
今年,我省将持续推进在城乡建设中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推广和打响赣派建筑品牌,展现赣派风貌,留住记忆乡愁。修建的房屋是否安全、质量好不好,需要大量的乡村建设人才参与。
“乡村工匠缺乏系统学习,很多人看不懂施工图纸,参与不了工程管理,接不了农村建房工程项目。”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村镇建设处相关人士介绍,在职业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农房现代化建设需求对乡村建设工匠的综合素养、技术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我省实施了乡村工匠培育工程,培养出一批技术强、带动力强、留得住的乡村建设人才,促进了乡村产业发展。
前不久,鄱阳县组织开展了乡村建设工匠业务培训,培训人员包含砌筑工、钢筋工、混凝土工、模板工(木工)、水暖工、电工等共计4600余人。
“我们以前建房子,大部分靠感觉和经验,现在经过培训学习,才知道农村建房也要理论知识,要讲究规范。”一名学员说。
鄱阳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人士介绍,培训的目的是提升全县农村建筑工匠的专业技术水平,进一步规范农村建房管理,保障农村房屋建设质量和施工安全,为乡村振兴注入本土人才活力。
匠心留住乡愁乡味
我省明确要求,探索建立新建、改扩建农房带图审批和按图施工、依图验收制度,建立农村房屋设计、审批、施工、验收、使用等全过程管理制度,使农房风貌与村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要素和谐共生。近年来,全省住建部门对乡村建设工匠免费提供专业技能、安全知识等培训,提高工匠技术能力和“能识图、会用图”的水平,考核合格后发放证书,建立工匠名录并向社会公布。村民从政府公布的名录中选择工匠建房,也可委托有资质的施工单位施工。
让石头“说话”,让木头“生花”。在乐平市后港镇一个即将竣工的仿古戏台上,10多名被认定为乡村建设工匠的师傅正在对精美的石雕和木雕进行最后打磨。
从事木雕20余年的程雨方说,通过培训,让这门技艺得到更好传承,更好地助力传统建筑的修缮与改造工作。
青砖黛瓦马头墙,商铺林立人气旺。眼前古朴而充满烟火气的老街,是万年县石镇镇一个修旧如旧的古建筑保护项目。这条老街曾经破败不堪,经过当地工匠两年多的修复建设,还原了老街的历史风貌,留住了乡愁乡味。
“乡村工匠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他们本身就是乡村一员,了解乡村、了解村民。培训工匠可激发乡村工匠内生动力,活态传承发展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村镇建设处相关人士说,我省开展省级乡村工匠名师认定,一批批农村木工、泥瓦匠、水电工等变身能工巧匠,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才实现了稳定就业,并通过精湛技艺打造出一批批建筑精品。
政府搭台,为乡村工匠职业技能提升铺路。数据显示,这两年,全省共培训3万名“乡村建设工匠”,其中2024年培训1.8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