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人语:
随着央视元宵晚会的结束,中国人的春晚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尘埃落定。
自1983年首播以后,央视春晚已走过了数十个春节。多年来,看春晚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和情怀。在春节、元宵节看晚会,既是仪式感,也是国人迎新精神文化生活的“年夜饭”“元宵宴”。
这样独特的文化现象可以说仅属于中国人。相声、小品、歌舞、魔术……每一门艺术种类都有自己的拥趸,每一位观众都能通过各式节目,在投射情感的同时,也投射自己的审美与价值取向。
国潮、非遗出圈出彩,科技与传统结合让人惊喜惊艳……今年春晚再次引发文化热潮。不同形式的节目如车之双轮、鸟之双冀,驱动着春晚向前,让人看到一个平安喜乐、百花齐放的盛世新气象。而登上新年电视大舞台的节目,无一不是其所属艺术门类的翘楚,从它们的身上,我们能看到艺术向前的草蛇灰线。
非遗年
传统文化的青春表达
□ 焦 芳
当千年文明在镁光灯下舒展羽翼,那些曾在时光长河边徘徊的文化基因——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科技与现代手法呈现,在今年的央视春晚中飞向更广阔的叙事空间,展现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之美。
央视春晚的第一个“C”位镜头给了首次登上春晚舞台的传统文化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当晚,她头顶洛阳牡丹瓷、发间插温州螺钿、腰佩北京绢花、肩戴青神竹编,抬手扬州绒花和英山缠花……融合了13项非遗技艺的全身行头,可谓是中国式的“高奢”定制。古老的技艺与年轻的灵魂相遇,在这个走向春天的夜晚,互道一声“别来无恙”。
整整4个多小时的央视春晚,非遗元素紧锣密鼓,如火树银花在每个人心中绽放——
在中国传统建筑创演秀节目《栋梁》中,北京中轴线化作流淌的音符,钟鼓楼的晨钟、太和殿的日晷、景山万春亭的月色,在“XR+数字孪生+VP”技术的运用中,在歌手说唱的律动中,步步苏醒。那些藏在飞檐斗拱里的营造密码,不再是被供奉的文物,而是化作了流淌的星河,与中轴线申遗的时空坐标悄然重叠,在春晚舞台完成了跨越700年的对话。
手持英歌槌的舞者,一手举千山,一手化百川,将千年非遗化作跃动的生命符号;《无锡景·家国情》让有着600年历史的鱼灯,游弋于江南画卷和人间烟火中……观众纷纷表示,传统文化从未老去,它只是在等待年轻的肌体重新启程。
非遗的使命,不是固守传统的形态,而是为未来提供更多创新的源代码。
小品《借伞》的非遗元素打开了多剧种并行的平行宇宙。当许仙的西湖绸伞旋转出京剧、粤剧、川剧、越剧4个剧种的和声时,同时也在隐喻非遗与其它艺术门类的边界本就如伞骨般可开可合。这把用淡竹与杭绸制成的非遗伞具,不仅承载着千年的工艺密码,更在光影中投射出文化交融的无限可能。
《斗柄指东天下春》的星象剧场里,演员们在AR构建的虚拟穹顶下,用身体丈量着古人“观象授时”的智慧,春分的樱花与冬至的霜花,在同一个舞台绽放,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传统非遗技艺的展示,更是文化基因在数字土壤中萌发的嬗变。
而《秧BOT》节目中,人类与机械共舞的场面,更是像极了过去与未来的促膝长谈。那些曾被岁月风化的扭秧歌舞步,此刻正以二进制代码的形式,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云端获得了新生。
这不由让人产生新的思考:非遗不再是一夜绚烂的烟花,它的生命力正在时空转换中变得更为旺盛。通过央视春晚这个超级接口,《借伞》让西湖断桥在大年初一就人山人海,英歌舞让潮州古城从年前火到年后。
这是美的重逢。各类非遗活动的活态呈现,构成了中国人“过年”这一独特的人文景观。在小年、除夕、春节、元宵节,传统习俗主题活动环环相扣、前后连缀、层层推进,演绎着中国人迎新大事中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与相互尊重、和睦交往的生活画卷。从古老的戏曲表演到精美的手工艺展示,从节庆习俗到独特的民间艺术,非遗以其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魅力,搅热了气温寒凉的新年。
文化传承,正在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更加直观、生动的文化参与。在文旅场景中,游客们带走的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旅游纪念品,而是参与文化共创的独特体验。如在景德镇陶瓷元宇宙馆,非遗与数字技术结合,游客可以跨越时空的界限,体验一场前所未有的瓷艺之旅,感受千年瓷源的文化共鸣。
传承非遗瑰宝,赓续中华文脉。这是属于中国人的“文艺”,非遗从博物馆走进生活现场、从匠人作坊融入数字生态。我们看到,借助电视舞台,更多非遗代表性传承项目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将“青春的声音”“青春的态度”“青春的力量”,带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最前沿。
舞之韵,东方美学一直在线
□ 田 野
每年央视春晚(包括地方台春晚),舞蹈节目总是让人眼前一亮,它用新奇的艺术手段塑造了富于年味的艺术形象,用极具东方审美意象的表演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观赏体验。从今年央视舞台的《喜上枝头》《幽兰》《太平有象》《伊人》、河南春晚的《蛇来运转》,再到央视元宵晚会的《麒麟》等,莫不如是。
由北京舞蹈学院带来的舞蹈《喜上枝头》,凭借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和文化内涵,成为蛇年央视春晚备受瞩目的节目之一。这个舞蹈以喜鹊登枝为灵感,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喜鹊报喜的美好寓意,同时通过现代舞台技术的加持,将中式美学推向新的高度。
另一个古典舞作品《幽兰》,同样体现出春晚舞蹈的典型特质:以满足大众的审美需要为表,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为里,表里相融,力求做到高雅艺术品质和观众接受水准的双赢。而《太平有象》呈现了力量与野性的碰撞,展现的是亚洲象群迁徙的故事,借用傣族舞者模拟大象憨态的形式,实则隐喻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一深刻主题。
由谭元元领舞的现代芭蕾《伊人》是西方芭蕾与东方意韵的结合。该舞蹈取材《诗经·秦风》,使用了《在水一方》的原曲,是典型的传统意象现代化创作。舞者们热切张扬的舞姿如滔滔波浪,象征对伊人的执着追寻。由《伊人》等舞蹈的编创可见,中华传统文化的流传,并不受艺术形式的拘束,无论是脱胎于戏曲舞蹈语汇的古典舞,还是源自西方的芭蕾舞,都可以让传统文化在今天苏醒,建立起东方意韵与现代审美互通有无的桥梁。
杨丽萍在河南春晚上新的《蛇来运转》舞蹈再次成为现象级作品。节目以她最擅长的象形舞蹈语汇呈现伏羲女娲福泽万物、孕育生灵的气象,营造出“千蛇狂舞、斗折蛇行”的视觉奇观,展现出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被高赞为“展现了东方舞蹈的极致美学”。
不难发现,舞蹈与每年春晚一路相随,成为一代代观众心中的“白月光”。究其原因,离不开舞者们在艺术创作中求新求变的探索,对中式美学的极致追求。
往前探源,登上央视春晚的经典舞蹈有2005年的《千手观音》,2006年的《俏夕阳》《松·竹·梅》,2007年的《小城雨巷》,2008年的《飞天》;2009年的《蝶恋花》,2012年的《龙凤呈祥》《雀之恋》……直至近些年的《朱鹮》《茉莉》《只此青绿》《瓷影》等等,借助舞蹈本身强大的感召力和东方的极致美学,即使不言不语,其穿越时光和心灵的力量也能直达灵魂深处,在舞者与观众之间构建起一座精神桥梁。
舞蹈除了其自身的美学特性让人赏心悦目外,在一定程度上,也肩负着文化传播的重任。成为现象级作品的舞蹈《只此青绿》,自2022年登上央视春晚,不仅在舞台上活化了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文化底蕴,展示了从容的色彩美学及自信昂扬的精神,还带给受众优雅的宋式美学以及舞蹈形体赏心悦目的青春之美。随着春晚舞台上的大获成功,《只此青绿》开启了全国及全球巡演,上演期间一度一票难求,在国外,也掀起了观众对东方美学的追捧热潮。
登上春晚大舞台的节目无一不在经受观众们火眼金睛般的“挑刺”,而舞蹈类得以获得观众的一直肯定,显然是在创新与传承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纵观历届春晚(包括地方台),舞蹈无一不是关于生命、自然与文化的华章。如何让艺术活起来?我们看到,这些出色的舞蹈都愿意倾听大地、鸟兽的呼吸,感知风与水的温度。一直来,舞者用身体语言与呈现主体彼此交融、相互塑造,以最富感染力的方式,与世界产生共鸣,这,也正是舞蹈艺术得以走向未来的关键。
相声小品:有温度才有热度
□ 任 为
语言类节目的质量历来是央视春晚口碑的晴雨表。今年央视春晚共有8个语言类节目,类型上涉及相声、对口白话和小品三种形式。在演员阵容上,今年的语言类节目继续保持着年轻化,除沈腾和马丽、岳云鹏和孙越这两对春晚老面孔,漫才兄弟、老师好组合、李川、姚尧等深受年轻观众喜爱的喜剧新秀成为主力。从观众反馈来看,今年的语言类节目有褒有贬,但在形式创新和题材突破上得到了广泛认可,交出了一份虽不及“古人”,却对“来者”有所交代的答卷。
今年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呼声最高的小品《借伞》,不光故事本身改编自传统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更是突破小品一惯的表演范式,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争奇斗艳。小品《点点关注》,通过祖孙二人直播这一主线,自然地融入了汉服、“林妹妹”等Z世代青年所喜爱的传统文化元素。尤其是“孙女儿”姚尧,在扮相、演技、台词上对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的致敬,引发了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共鸣。
古典喜剧理论认为,一本正经的说教不如讽刺的俏皮话更有力量,受到公众的哄笑则是打击恶习最有效的方法。以讽喻批评树立正确舆论导向,一直是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最重要的创作宗旨之一。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几乎每年都有以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创作的现实主义讽刺小品或相声。今年春晚,小品《花架子》批评了基层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作风;《小明一家》启发我们思考父母言传身教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性;《金龟婿》直戳天价彩礼、租房市场乱象等百姓关心的民生问题;《点点关注》呼吁关心、陪伴老年人;《“骗”“假”不留》为观众上了一堂防骗反诈课;《没那么简单》则辛辣讽刺了“标题党”“键盘侠”“广告泛滥”等网络乱象。现实题材的“重兵布阵”,很难不让人回忆起上世纪80、90年代,语言类节目针砭时弊的火药味儿,网友直呼“感受到了早期春晚熟悉的味道”。
自1983年第一届央视总台春晚开办以来,语言类节目便是重头戏。历年来,春晚舞台上诞生了诸如《吃面条》《宇宙牌香烟》《打扑克》《昨天 今天 明天》等一大批经典之作,不光奉献了一个个令人捧腹的经典桥段,更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现实与世情。从一定程度来讲,观众也正是从春晚这个舞台目睹了中国人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宝贵精神。
尊重艺术、尊重现实、尊重观众,决定了观众的选择和语言类节目的未来。
整体上,受表演时限、演员经验、原作被压缩等因素影响,今年的语言类节目槽点也不少。《借伞》以共同的叙事背景在小品中加入戏曲片段,但这种做法却是以牺牲小品的完整度和喜剧效果为代价。同样,《点点关注》也面临此类重符号表达而轻节目效果的情况,除了“林妹妹”时不时蹦出几句网络热梗外,观众吐槽“整个节目更像是一场古装模仿秀”。其他节目如《我们一起说相声》《金龟婿》等也出现了包袱不灵、玩老梗、情节虎头蛇尾等问题。
不俯下身子,就感受不到泥土的芳香。近些年,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不复往日辉煌,各地方台春晚语言类节目更是式微,究其原因,还是少了些现实主义批判精神。有温度才有热度,时代在前进,文艺创作者们只有摒弃悬浮不接地气的创作理念,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