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守好绿水青山 释放生态红利

——代表委员热议生态文明建设
  本报记者 郑荣林

  代表名片:

  罗小云  全国人大代表 省水利厅厅长

  李秀香  全国人大代表 江西财经大学贸易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肖利平  全国人大代表 华赣环境集团总经理

  “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现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突出依法、科学、精准治污”“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生态”“环保”仍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热词。

  作为生态环境“优等生”、生态文明的先行者,我省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纵深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发展绿色产业、健全生态文明制度,生态环境质量在全国保持领先。如何不断巩固和提升江西生态环境优势,走出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连日来,江西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巩固和提升生态优势,持之以恒谱写美丽中国的“江西篇章”

  “政府工作报告传递出了明确的导向,就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动摇。”李秀香认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复杂的形势、艰巨的任务,但困难再大,也不能突破生态底线,以破坏生态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增长。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持战略定力非常重要,必须一张蓝图干到底,咬紧牙关、笃定前行。”李秀香说,随着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推进,我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解决,群众的生态获得感日益增强,但面临的任务也愈发艰巨。必须一以贯之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实施生态环保领域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加强化工园区、生活污水、垃圾焚烧、危险废弃物处置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巩固和提升江西生态优势。

  江西水多、水好、水美,造就了著名江南水乡、“鱼米之乡”。罗小云说,近年来,我省统筹推进流域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全省河湖水环境持续向好,水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但在鄱阳湖水质保护、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基层河湖管护等方面仍有待加强,必须以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和生态鄱阳湖流域建设为抓手,打造具有高质量水生态系统的示范河湖,建设水美岸美产业美的“最美岸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突出依法、科学、精准治污,这抓住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牛鼻子。”肖利平说,必须发挥法治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硬约束作用,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支撑,瞄准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问题精准施策,才能持续增强群众获得感。作为生态环保领域省级投资运营平台,华赣环境集团将切实担负好生态江西“环境医生”的责任,吸引更多国内外先进技术、产品投入我省的水污染、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及流域治理等领域。

  精耕细作“试验田”,为美丽中国贡献更多“江西智慧”

  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我省肩负为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探索典型经验和成熟模式的重任。策马扬鞭、先行先试,我省下好“先手棋”,精耕“试验田”,为美丽中国贡献更多的“江西智慧”。

  “制度创新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核心任务,三年来,我省蹄疾步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体制机制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批‘江西经验’走向全国。”李秀香说,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主体框架的“四梁八柱”已经搭建,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五级”河湖长制、生态司法体制改革等走在全国前列,萍乡海绵城市建设、余江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新余生态循环农业等发展模式成为全国的样板。

  生态文明只有进行时,制度创新永远在路上。李秀香建议,下一步我省应持续抓好改革落地,在打造绿色制度样板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全面推动已出台制度的贯彻落实,深化自然资源产权、国土空间规划、自然保护地体系、流域综合管理等重点领域改革。同时,扎实开展改革成果总结和成效评估,推动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管水、护水、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根本上要靠制度创新。罗小云说,我省坚持把全面推行河长制、深入实施湖长制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纵向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责任链”,横向构建多部门协同的“部门共治圈”。目前,全省共有2.5万余名河长湖长积极履职,开展巡河巡湖上百万次。同时,河湖长制的组织、制度、法规体系得到进一步巩固,推动河长制湖长制工作从有章可循到有法可依再到按章办事,河湖管护制度创新领域走在全国前列。下一步,我省将在实践中持续创新工作机制,不断打造升级版的河湖长制,进一步加强河湖整治、河湖管护,实现河湖健康、人水和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

  生态治理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社会参与的“协奏曲”。“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政府的投入远远不够。”肖利平认为,许多生态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良好的市场机制运营,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应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激活市场活力,引导更多社会资源、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多元化的生态环境公共治理体系。

  践行“两山”理论,变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

  绿色生态是江西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打响“绿色品牌”,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是当务之急。

  “在打通‘两山’转换通道方面,我们的优势还没有完全释放,仍有非常大的潜力可挖掘。”李秀香说,作为全国最绿的省份之一,在保护好绿水青山、巩固生态优势的同时,我省要做好“生态+”文章,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产业与环境互通。充分利用我省蓬勃发展的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新业态对传统农业产业的提升改造,加快推进江西绿色产业体系建设,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以及中药、花卉种植等,加快生态产品的绿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充分发挥品牌优势和产地优势,将绿色生态品牌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助力全省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罗小云认为,我省近年来持续开展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协同推进流域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丰富的水资源、独特的水环境已经成为许多地方的“致富之源”,涌现出了上犹园村、贵溪唐甸村、高安巴夫洛生态谷等依托河流打造的休闲、观光和体验农业,通过生态治水让老百姓收获了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下一步,我省将突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并进的绿色发展,让治水管水的成效长期巩固、长久惠民,让每条河流都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2020全国两会特刊
   第03版:2020全国两会特刊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要闻
   第07版:综合
   第08版:旅游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学与思
   第11版:财经
   第12版:体育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两新一重”为发展注入新动能
“金扁担”挑起小康梦
将设立山村幼儿园列入学前教育发展规划
守好绿水青山 释放生态红利
加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