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国江
由省文化和旅游厅精心选送的7个江西剧种剧目,组成2020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江西折子戏专场,于11月17日、18日在昆山上演,赣风鄱韵惊艳亮相,充分展现了江西戏曲的独特魅力,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至此,我省23个本土戏曲剧种全部在昆山进行了展演。
综观本次江西折子戏专场上演的7个剧种及剧目,即旴河戏《姜女送衣》、东河戏《抢伞》、宁河戏《宝莲灯·劈山救母》、抚州采茶戏《卖花线》、赣中花鼓戏《打鸟》、袁河采茶戏《劝妻改嫁》、赣东采茶戏《小放牛》,虽然剧种各异,风格不一,但在剧种发展态势、剧目题材及舞台演绎等方面,呈现出一些共同特征。
打开时光密道,古老剧种轮番登台
就剧种而言,这7个剧种大都有过辉煌的历史,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后来遭遇发展困境,艺术生产滞后、缺失,有的甚至鼓寂箫沉,濒临灭绝。本次参演让这些现状堪忧的剧种,有了重新焕发光彩的机会。
有着五百多年历史的宁河戏、东河戏是江西古老大剧种,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班社众多,艺人辈出。修水宁河戏曾出现“宁州十八班”的盛况,演出足迹遍及湖广,东河戏班“玉合班”与“凝秀班”声名远播,前者曾在广东各地巡回演出。然而,在文化格局多元的当下,它们面临着发展困境,专业剧团缺失,艺术人才与观众流失断层严重,艺术生产及演出土壤大为萎缩。第三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抚州采茶戏与曾流行于赣中各地的花鼓戏,虽然尚有专门的国有改制院团,近年来也不断涌现精品小戏,但发展空间略显逼仄,现状依然严峻。曾经广泛流行于袁河流域与赣东北各地的袁河采茶戏和赣东采茶戏,在当代则主要依靠两三个民间班社苦苦撑持,成为江西列入全国348个戏曲剧种中最鲜为人知的剧种。其中赣东采茶戏甚至数十年来没有登上过大型戏曲舞台,也没有新创剧目,只在弋阳、横峰等地民间以三角班的形式小范围流传,几近堙没。旴河戏有些特殊。旴河流域早在明代前期便开始盛演俗称“孟戏”的高腔,后其地又流行皮黄,如今旴河戏中的皮黄剧目已经绝迹舞台数十年,曾经每年元宵佳节锣鼓铿锵的宗族戏曲广昌孟戏,近十多年来也黯然失色,鲜有演出。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抚州推出的《牡丹亭》《忠诚》等一批新创旴河高腔精品剧目,使得这一古老剧种在舞台上重现光彩。
爱情是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也是戏曲舞台常演不衰的题材
就题材内容而言,这些折子戏主要写情,反映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生活,真挚、动人,有的还在写情中宣扬了中华传统孝道思想。
爱情是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也是戏曲舞台上常演不衰的题材。广昌孟戏所演为民间广为流传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姜女送衣》改编自广昌孟戏中的刘家孟戏下本第4出“姜女送衣”,是一个经典折子,讲述了范杞良被官差抓去修长城,后被蒙恬斩首。天气渐寒,孟姜女偶得一梦,梦见范杞良在长城之上,衣衫单薄。于是孟姜女历经千辛万苦,千里送寒衣。与原著稍有不同的是,改编本强化了孟姜女的送衣动机,为什么一介闺中弱女会不惮崎岖险道,“不辞辛劳踏上万里程”?这是因为他们夫妻有着深厚的感情,而这份情感在原著此折戏中表现不够。为此,改编本增饰了一段回闪前情戏作为情感铺垫:昔日,孟姜女与范杞良在花园相遇,后来两人两情相悦,结成美满姻缘,但范杞良被差役强行带走,致使“劳燕儿两下分”,孟姜女“相思泉,饮不尽,化作风云”。《抢伞》系东河高腔传统名剧,源于南戏五大名剧之一的《拜月记》。说的是战乱时期,王瑞兰和蒋世隆各自找寻失散的家人,大雨来袭,他们巧遇。就像西湖上的雨促成了白娘子和许仙的结缘,这场大雨同样成就了蒋世隆与王瑞兰的美好姻缘。二人在雨中推推搡搡,直至同撑一把伞。聪明的王瑞兰一路观察,觉得蒋世隆是个可靠君子,于是金钗定情,两人顺理成章结为连理。
反映青年男女的情感生活,男女相悦、借题期会等,更是采茶花鼓等地方小戏的一种特色,这在本次参演的江西采茶戏《卖花线》《打鸟》《劝妻改嫁》《小放牛》中得到鲜明反映。《卖花线》系抚州采茶优秀传统折子戏,演绎了民间一对相互倾慕的青年男女卖货郎金牛与王皮匠女儿玉妹,以买卖为名私下相会,并通过买卖花线,互相吐露心迹,最后互赠信物、私订终身。赣中花鼓戏《打鸟》,描写青年猎人三毛箭背着手铳往南山打鸟,邂逅年轻女子毛姑娘,二人相互爱慕,“瓜秧子青又青,两皮叶子共个心,妹对哥来要有意,哥对妹来实有心”。无奈毛母反对,二人只好偷偷交往,最终用真情感化毛母,喜结良缘。袁河采茶戏《劝妻改嫁》本事源于传统采茶名剧《南瓜记》选段。讲述了穷书生丁文秀不忍妻子杜兰英跟其受苦,劝妻改嫁,但其妻不嫌夫贫,誓要与夫共渡难关。颂扬了一段贫困夫妻不离不弃、共创美好生活的人间真情。赣东采茶戏《小放牛》讲述了放牛的牧童与路过的邻村小姑娘二人相见、对唱歌舞、互表爱慕,是一出纯真青涩又浪漫风趣的农村青年男女爱情喜剧。
表现真善美,弘扬中华传统孝道思想也是传统戏曲的重要主题。取材民间传统故事的宁河戏《宝莲灯·劈山救母》聚焦人神之恋、母子情怀等多重情感,侧重人伦孝道的传达。讲述的是三圣母与凡人相爱,生下儿子沉香,触犯天条,被兄长二郎神杨戬压在华山之下。沉香苦练本领,在众仙帮助下获得神斧,力劈华山,救出母亲,全家喜获团圆,宝莲灯重放光芒。
有亮点也有新意,古老剧种收获新“粉丝”
就表演及舞台呈现而言,这7个剧目大都表现不俗,演绎形式具有较为浓郁的剧种特色,有看点、亮点,也有新意,让古老剧种收获了新“粉丝”。
比如《卖花线》将抚州采茶戏梳妆挑帘、绣花纳底、挑担行路等小旦小丑的表演动作一一展现,省级传承人阙青青所饰玉妹,表演惟妙惟肖,唱腔尤为动人,获得观众好评;《宝莲灯·劈山救母》将宁河戏生旦高亢激越、穿云裂帛的唱腔艺术、精彩纷呈的武打动作较为完好地展现出来,在网络上获得众多观众留言点赞;《劝妻改嫁》则保持了袁河采茶戏(又称袁河锣鼓戏)大段干唱、锣鼓节奏的鲜明特色,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抢伞》《打鸟》《小放牛》也是相关剧种常演剧目,观众喜闻乐见,演员临场不乱,做足了功夫,表演可圈可点,加之载歌载舞,边唱边跳,充满活泼欢快的青春朝气。此次改编上演的《姜女送衣》本着“固本创新”的原则,在保留广昌孟戏苍健激越、典雅醇丽的传统声腔及意境深邃的表演特征的同时,大胆进行艺术创新,在细节上下功夫,注重刻画人物内心世界,丰富人物情感表达,赋予孟姜女这一传统人物形象以新的时代气息,加上演员清新靓丽的扮相,细腻精准而又唯美的人物及唱腔演绎,富有女性魅力和感染力,也更符合时代审美和个性追求。
难能可贵的是,这次参演的剧种有不少是经由多方合力、克服重重困难,走到“百戏盛典”的舞台。比如广昌选送的《姜女送衣》,该剧由省剧协策划,蒋良善先生执笔改编,省内诸多戏曲名家参与创作;得益于弋阳当地民营赣剧团与三角班的重组和力量帮扶,赣东采茶戏在沉寂数十年后重新在国内大型舞台精彩亮相,而此番成功演出又重新唤起了赣东采茶戏的剧种意识,增进了人们对剧种的认识,利于它今后的传承与发展。
然而,在感动与喝彩的同时,不能忽视这些参演剧目仍有成长的空间。比如改编版《姜女送衣》是其中佼佼者,但缺少广昌孟戏原剧作为民间宗族戏曲的仪式剧色彩及粗犷质朴之感,孟姜女的唱腔或可更为悲切凄凉、动人心扉,这是孟姜女这一人物传诵千载的魅力所在;《小放牛》的演员道白及念唱受其他剧种影响,缺少赣东采茶独有的语言韵味……其他剧目也存在剧种魅力表现不够、缺乏震撼力等问题,制作还可以更精良。在大众文艺多元、文化消费多元的当下,如何顺势“弘扬传统文化,繁荣戏曲艺术”的大潮,在传承传统戏曲艺术精髓、保持剧种特色的同时,又让它们成功“破圈”,被更多年轻观众接受;在创新演绎方式的同时,又确保传承不“变调”、不“走味”,更好地实现传统戏曲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我们回应关切,认真思考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