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平
确保目标不变、靶心不移、脚步不停,接续奋斗、久久为功
日前,贵州省宣布剩余的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迎来了历史性一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连续7年来,中国每年减贫人口都在1000万人以上,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至2019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降至0.6%。今年全面脱贫目标完成后,中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
好消息鼓舞士气,更坚定持续前进、再上台阶的决心和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今天,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要确保目标不变、靶心不移、脚步不停,接续奋斗、久久为功,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又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脱贫不返贫才是真脱贫。脱贫摘帽后返贫致贫的因素还会存在,相对贫困还会长期存在。收官不是收工,那种以为贫困的帽子一摘,就可以“到站停车”“马放南山”的思想万万要不得。当前,既要立足当下补短板、强弱项,主要政策措施不能“急刹车”,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求,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又要着眼长远,完善稳定脱贫、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贫困群众如果缺乏内生动力,即使在外界帮助下一时脱贫,也最终会返贫。因此,要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既摘“穷帽”又挖“穷根”。一方面,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教育和引导群众摈弃“等靠要”思想,放开手来加油干,提高自我发展能力,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逐步致富。另一方面,紧紧抓住产业支撑这一稳定脱贫、防止返贫的根本之策,深入实施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建立特色产业集群,延伸农业产业链,推动产业带就业,提高抗风险能力,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不断强化自我造血的能力,避免出现“一扶就脱贫,不扶又返贫”的被动状态。
脱贫摘帽只是第一步。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要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脱贫攻坚中的工作机制、工作方法、工作力量和攻坚精神更好地承接和传递到乡村振兴中,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把决战脱贫攻坚的制度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治理效能。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在保持政策稳定的基础上,推动实现人才、资本、技术、土地等要素在城乡之间深度融合,推动乡村走向全面振兴。
新生活在召唤,新奋斗激励我们勇往直前。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通过“接力跑”,跑出乡村振兴的“加速度”,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