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于觉醒中寻路

——电视剧《觉醒年代》观后
电视剧《觉醒年代》剧照

  □ 本报记者 齐美煜

  近段时间,电视剧《觉醒年代》火爆出圈!

  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剧目,《觉醒年代》高开高走,剧终时豆瓣评分高达9.1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不少90后、95后也是该剧的铁杆粉丝,不少网友幽默地称自己为“自来水”。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该剧一改观众对历史题材剧的刻板认知,无论是叙事表达,还是镜头语言,抑或是人物塑造,有历史底蕴,有炽热情怀,还有诗意审美。

  剧名中的两个关键词“觉醒”“年代”直切要义。该剧以《青年杂志》问世到《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为主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那个年代,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国人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寻找一个问题的答案:“中国该何去何从?”而这就是43集剧情试图给出的答案。

  如何救中国,中国的路在何方?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强敌不仅强在武力上,更强在思想上。救中国首先要唤起民众觉悟、振作民族精神。该剧遵循历史逻辑,从思想启蒙角度切入,展现了先进知识分子、革命青年的觉醒,再到国人的全面觉醒历程。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三大历史事件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循着历史的脉络,中国共产党的由来、中国人民选择共产党的内在动因跃然屏上。从沉沦到复兴,这个古老民族的凤凰涅槃正是源于觉醒的力量。

  该剧剧情节奏紧凑,人物刻画也非常丰满、立体。那些出现在历史教科书里的人物,并不是概念化的符号形象,相反,在情节的烘托、渲染下,个个鲜活立体,亲切感十足。尤其是对林纾、辜鸿铭这些所谓“守旧”人物的形象塑造上,巧妙中带着股精准的“狠劲”。比如,精通9国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的辜鸿铭,倔强中带着几分可爱。他在北大的演讲《中国人的精神》,句句直抵人心:“只有让他们看到,我们中国人,有着他们与众不同的文明与精神,他们才会在心里,对我们有真正的尊重。”“我们中国人之所以有同情的力量,是因为我们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生活在一种心灵的生活里。”“真正的中国人,是有着赤子之心和成人之思,过着心灵生活的人。”……一副满清遗老打扮的他,面对众人的嘲笑,内心却有着自己的“小坚持”。在他看来,他的辫子是有形的,顶在头上,但其他人的辫子是无形的,藏在心里。一味地崇洋媚外,只会换来洋人的蔑视。对中国文化,他无比推崇。在解聘外籍教授克德莱的谈判中,当主谈胡适用英语进行阐述的时候,辜鸿铭不时用眼神狠狠瞟他几下。再比如,陈独秀和陈延年、陈乔年父子三人的互动,“口是心非”的老父亲形象也让陈独秀的人物形象多了几分温情。

  写意的镜头语言可圈可点,画中有画,话里有话。比如,青年毛泽东的出场。他怀抱着一沓《青年杂志》,踏着泥水迎着风雨奔跑,画面一边是插草待卖的孩子,另一边是富家子弟在车内悠闲地吃着三明治。有网友评论说:“他自风雨和苦难中而来,如光芒般耀眼。”比如,蔡元培和陈独秀、胡适一边谈话,一边穿过泥泞的街道。他们随手拿起路旁的砖头垫脚,踏着泥泞前行。跳出镜头,置身历史,他们何尝不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铺路人”呢?比如,诗化演绎蔡元培三顾茅庐、“陈”门立雪等故事情节;再比如,多次运用车辙、骆驼等意象,隐喻当时中华民族的忍辱负重。此外,为了打造史诗品格的历史正剧,在道具、置景上,剧组的匠心淋漓展现。大到北大红楼的搭建复原,小到一棵枣树、一粒纽扣等,都凝练成明显的视听语言,赋予该剧厚重的时代质感。数百个场景,剧组都严格查考历史,力求真实。片中的版画“旁白”设计呈现出极致的东方美学效果,多维度展现剧中人物的品格和革命精神。

  看剧的同时,也在学史。该剧没有枯燥乏味的说教,没有回避曾经走过的弯路,于历史纵深处,回望、赞颂了那个觉醒年代里,革命先驱的至纯初心。关于此剧,在网络上,有个问答被点赞无数:“《觉醒年代》有续集吗?”“你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续集。”的确,百年前的先贤们为中国寻出路的过程,于今天的我们、今天的青年仍有启示价值。从党史中认识和了解革命先驱,从他们的事迹中汲取力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新时代的我们,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逐梦的路途上脚踏实地、行稳致远。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建党百年红色文艺经典研讨会综述
~~~——电视剧《觉醒年代》观后
~~~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8版:文艺评论
   第09版:民生
   第10版:评与论
   第11版:安居
   第12版:体育
让红色文艺经典绽放时代的光芒
于觉醒中寻路
讲好江西红色故事的三种文学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