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讲好江西红色故事的三种文学追求

  □ 江腊生

  江西红土地诞生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等一系列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文艺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创作资源。一代代赣地作家、艺术家积极地从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寻找创作灵感,描画革命历史风云,书写英雄人物传奇,逐渐形成了具有江西特色和优势的文艺高地。

  新世纪以来,温燕霞的《红翻天》、卜利民的《少共国际师》、李伯勇的《旷野黄花》、刘华的《红罪》、江子的《苍山如海》、凌翼的《井冈山的答卷》《新长征再出发》等众多作品,在弘扬红色精神的同时,融入了鲜明的时代意识,演绎了革命、坚守、理想、信念等独特的精神气质。这些作家将红色精神与厚重的红土地紧密结合,依托本土的地域文化、民风习俗,立足当下的时代事实,讲好江西的红色故事,体现了人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的自觉融合。

  赣地文化与红色文化交相辉映

  赣鄱大地的独特地貌孕育了江西灿烂的地域文化,自然而然地融入江西作家的红色文艺书写。红色的革命历史与厚重的红土地相互支撑,既有革命精神的提升,又有本土文化的依托。红色精神不再显得抽象,而是从红土地上自然生长。温燕霞深受赣南民俗和历史的浸染,通过形象而生动的细节书写一段红色如火的革命历史。在长篇小说《红翻天》中,作家将出身不同、性情各异的几位女主角:周春霞、江采萍、马丽、刘观音、杜青秧、杨兰英等个体的命运置于赣南地域民俗的文化中,表现她们在革命时代的抗争与浮沉。赣南既是当年的苏区红色根据地,同时也是客家人祖祖辈辈居住的乡土。其中的客家婚葬习俗、围屋文化和红色的朝天辣椒等,与这群青春靓丽的女子和她们投入的红色革命斗争,共同构建了一道闪亮的风景。战争与女性,青春和死亡,红色革命与客家风情,共同诠释了一个个红土地上的精魂。

  在刘华的《红罪》中,小说的叙事核心由红色的革命历史与厚重的民间习俗相互缠绕而构成。其中,抢打轿、喜帖子、添丁炮、祭野鬼、夜啼郎、上梁赞、长命锁、献花形、拣金等赣南客家习俗和方言口语与扩红、参军、战斗、挖矿、护矿等苏区革命历史互为表里,相得益彰。这些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赣南客家风俗,展现了个体的日常生活伦理,增强了轻盈的生活诗意。作品在充满血与泪、纠缠着罪与罚的革命历史叙事,与丰厚的日常生活与民风习俗叙事之间形成了艺术的张力。这种融地方民俗风情于红色革命历史的叙事策略,正是江西作家讲好红色故事的一种自觉努力。

  红色历史叙述中追求人性的亮光

  对于作家而言,欲讲好红色故事,本质需要突破红色革命话语的概念承载,找到其中深邃的人性密码。江西作家打破宏大正史的叙述模式,在熟知的红色历史常识中发掘一些叙述的裂缝,透过一些不为人关注的细节,捕捉其中人性的亮光。在《井冈山往事》中,作家江子坦陈:“我知道了这座山的许多细节,感受到那段历史血的温度与爱的表情。那些温度与表情佐证了我对历史、文学和人性的理解。我以为在战争的状态下人显示出来的生死、善恶、爱憎、聚散,更能集中地表现人性的复杂,就更有文学的无限可能性。”

  作家努力绕过红色正史叙述的坚硬“掩体”,进入日常生活柔软的一面。“盐”“药”“信”“歌”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一一成为作家切入井冈山革命历史的着眼点。这些革命历史人物的叙述中,革命的信仰始终与他们的凡人生活紧密结合。艰难的革命斗争在情感的映衬下更显得艰难,而情感也在革命生活中得到确认与升华,进而叠加成为一个高大丰满、切实可感的井冈山。温燕霞在《红翻天》中,借助于独特的女性视域,挖掘出主流历史之外的一些个人化、情感化叙事向度。周春霞的犹疑徘徊、杨兰英的恋夫情绪、招弟为了腹中孩子离开队伍、马丽在关键时刻放走了儿时的玩伴又是敌人的周春强等,这些个体无不体现了女性生命体验的历史与人性的双重书写。

  这些作家迂回于革命历史往事的沟壑之间,努力寻找特定的红土地文化密码,在貌似枝枝蔓蔓的叙述中,涌动着作家在历史的大殿中找到人性尊严的创作激情。

  扶贫现实与红色历史的互文结构

  红色文化不仅属于历史,还在于当下现实的自觉继承。江西独特的红色文化,自然成为当下扶贫故事讲述的支撑性文本。这种历史与现实的互文结构,既不重在表现现实的扶贫工作本身,也不专注于红色记忆的诗性追叙,而在二者之间寻找一种精神贯穿的内在文化动因。二者之间形成一个巨大的张力,将历史文化的厚重与现实使命的艰巨融合起来,形成独特的精神氛围。也就是说,在江西扶贫攻坚的文学书写中,并没有仅仅抓取当下的扶贫事实,而是将其置于一个红色革命与脱贫攻坚相互贯通的历史脉络中加以表现。在《井冈山的答卷》的序言中,作者凌翼写道:“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率先脱贫又赋予井冈山新的时代意义。”书中井冈山红色文化的深度挖掘与脱贫攻坚中的井冈山精神无缝对接,每一个脱贫故事背后,都有一个活生生的井冈山革命事迹相互参照,二者之间形成独特的文学张力,弥散在作品当中。《新长征再出发》是《井冈山的答卷》的姊妹篇。作者深入于都县革命老区,重温红军震撼世界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历程,以此对接新时代脱贫攻坚一线的鲜活故事,展现了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最前沿的拼搏奋斗精神。作品因为这种互文结构,而打开了叙述的空间,将脱贫攻坚战置于一个富有历史生命力的文化脉络中,找到其历史发展的逻辑,从而确立党的脱贫攻坚战的历史意义。

  万安有革命家康克清、江西三杰的曾天宇、万安暴动等红色资源。在《脱贫脱贫》一书中,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与万安脱贫故事构成互文结构,将文本空间拉至一个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历史空间。在《扶贫路上的追梦少年》中,每一个纯真的少年成长成才故事与家庭脱贫攻坚故事的叙述,都有相应的井冈山革命故事穿越时空,遥相对话。这些井冈山少年在扶贫路上的成长,无不与井冈山地区特有的历史资源相吻合,体现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接续。作家往往在这两个文本之间找到贯穿的精神同质,发掘不同时空下产生共振的精神力量。文本在不同的话语世界形成的张力效果中,体现了江西作家创作与红色文化精神相结合、并融入和指导现实实践的自觉与激情。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建党百年红色文艺经典研讨会综述
~~~——电视剧《觉醒年代》观后
~~~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8版:文艺评论
   第09版:民生
   第10版:评与论
   第11版:安居
   第12版:体育
让红色文艺经典绽放时代的光芒
于觉醒中寻路
讲好江西红色故事的三种文学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