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容面对“35岁现象”

  郑 颖

  35岁正青春、路还长,它不应是职场的“生死线”,而应成为职业生涯的“黄金线”

  35岁有什么特殊?也许医生会提醒:35岁要开始补钙,35岁是生育力分水岭,35岁身体代谢会减慢……而最近人们对35岁的关注更多地来源于职场。人才市场上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明文规定只要35岁以下者;就算不是择业,35岁以上者在原单位的晋升压力也与日俱增。这就是所谓的“35岁现象”。

  35岁是一个生理拐点与社会角色拐点叠加的时期。根据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科学团队发表在《自然·医学》的研究,生命周期中衰老明显的3个转折点,平均发生在34岁、60岁和78岁,也就是说人的生理属性会在34岁左右,从巅峰期开始下滑。与此同时,人们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工作后,思维方式逐渐固化、知识储备开始老化,事业会面临一个瓶颈期;生活中,上有父母要照顾、下有孩子要抚养,社会压力不断加大。因此,在35岁左右,人的工作热情、体力、精力都容易扎堆出现问题,让很多人出现职业焦虑。

  “35岁现象”表面上是个人职业发展的焦虑,从深层次来看,也和职场生态、社会舆论等外部环境分不开。劳动力比较充裕的情况下,用人单位会选择大量使用年轻人,因为年轻人体力精力充沛,可以加班工作,工资待遇相对更低,成本也低;应对激烈竞争时,用人单位会偏向于灵活化的雇佣模式,通过快速的人员迭代来提高效能,减少对员工的长期负责,减轻负担。这也是“年轻化”“短期化”,越来越成为国内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互联网企业招聘原则的重要原因。在社会舆论上,人们对35岁会有更多期待,但在传统的金字塔型社会组织中,越往上晋升的空间就越窄,难度就越大。期望和现实一旦出现落差,容易产生焦虑,而这些正常的社会现象被一些人为因素不断放大,贩卖焦虑,比如网上流行的“90后老了”“35岁没有成功就没有希望”等等,都是危言耸听。

  事实上,35岁才刚刚结束青年期,离退休还有很长时间,正是壮年的开始。在35岁到来之前,要早作准备,对自己进行定位,为未来的升职、转型、创业或其他打算提前铺路,勇于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以学习为根本动力,不断丰富自身知识体系、优化自身的能力结构、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将职场可能遇到的危机转变为人生的机遇,以积极的心态迎接35岁。如果到了35岁,也不用慌张,你们拥有年轻人不具备的阅历和经历,这些都是人生宝贵的财富。这一阶段应该成为奋斗的加速期,而不是心态的衰老期,要勇于走出事业的“舒适区”,正视自身不足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补齐能力素质短板,拓展职业发展更大的空间。只有继续保持高昂的斗志和激情,认真对待工作并做好每一件事,这样的你才有足够的底气让用人单位“知人善用”,任何时候也不必顾忌年龄的限制。

  成功不是短期套现,而是人生持续奋斗追求幸福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35岁正青春、路还长,它不应是职场的“生死线”,而应成为职业生涯的“黄金线”。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8版:文艺评论
   第09版:民生
   第10版:评与论
   第11版:安居
   第12版:体育
创新不问“出身”
砥砺对党的赤诚忠心
感悟榜样的力量
让非法社会组织无处遁形
科技赋能让清明更“清明”
从容面对“35岁现象”
灵活就业需要更多政策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