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剑鸣
阳光透过茂密的樟树林,洒落在青草地。每次来到叶坪革命旧址群,李运兰都会好奇地想起,伯父当年是爬在哪棵樟树上,观看那场激动人心的红军阅兵式呢?李运兰的伯父李友林,是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的勇士之一。2020年秋,和李运兰一起来参观叶坪旧址群的,还有李友林的两个儿子——他们从北京回乡料理旧居修复事宜。
李运兰的老家,在瑞金市泽覃乡明星村大村脑,一个叫凰岗的村落。家族事宜料理完毕,李运兰就陪着堂兄弟来到叶坪,跟随父辈的目光追溯那场久远的阅兵。正是这场阅兵式,让李友林下定了决心参加红军,成为共和国摇篮、红都瑞金走出去的一位红军将领。自1953年回到阔别18年的家乡,李友林隔五六年就会回乡。说起当红军,他总会跟族人讲起年轻时看过的那次大阅兵。
叶坪举行阅兵式那年,李友林才17岁。凰岗民风彪悍喜欢习武,李友林自然成了一名练家子。家族的祠堂,既办起了私塾又成为练武的场所。李友林的父亲李仁彪,正是当地文化、武功皆属上乘的名人,年轻时参加过清军,光绪年间还被授予五品武官。李仁彪经常督促李友林和侄儿一起学文化习武艺。正是这股习武的意气,让他会走上五六公里乡村道路,特意到叶坪村去看阅兵。
李友林早就知道叶坪正在经历世纪之变。1930年春,瑞金已是苏区。在沙洲坝一个叫乌石砻的村子里,徐特立开办了列宁夜校。李友林念过私塾、上过绵江中学。凭着这点文化底子,他被招到列宁小学教员训练班,结业后就在乌石砻的列宁小学任教,不久又回到自己的村子凰岗当老师。李友林发现,列宁小学与私塾有很大的区别,无论是学年设置、组织编制,还是课程科目、修业年限,都规定得清清楚楚,仿佛天下正在用心安置一张张安静的课桌。但仍然是战火纷飞的年代,来不及新建校舍,学校大多设在祠堂。没有课桌凳,就用门板和砖头搭起台子,课本却是苏维埃政府专门编写的。村里的孩子都能免费上学了,每个村庄都能听到朗朗读书声。
苏维埃,列宁学校,这些新鲜事物让年轻的李友林激动而兴奋。但更值得兴奋的还在后头。1931年5月,李友林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这年秋天,李友林发现有好多红军朝叶坪进发,仿佛那里要举行一场隆重的庆典。经过打听,李友林终于明白,原来是瑞金要变成首都了!就在叶坪那个村子,那片樟树林里,要召开一次全国的代表大会,成立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而在开国大典之前要举行大规模的阅兵,场地就选在樟树林边上。来自各地的官兵提前一周就来到了叶坪,开始抬炮持枪、队列正步等训练。喜欢练武的李友林,一有空就看操练。不时能听到国民党飞机掠过,打破列宁小学的安宁。好在红军在山头设了监视哨,发现敌机立即鸣枪示警。
11月7日,这是一个让李友林难忘的日子。一大早,他叫了村里几个青年人,一起来到叶坪村。来到谢氏宗祠,往东头的樟树林里一看,果然有个检阅台搭建好了,横梁贴着大红的会标,后幕悬挂着两个长胡子外国人的画像,两侧是工农红军军旗,宽敞简洁、威严大气。李友林后来告诉李运兰,他第一次看到毛泽东就是在这个检阅台上。李友林找了一棵大樟树,凭着一身功夫,利利索索爬了上去。一个个大人物登上检阅台。“中央政府今天正式成立!”台上传来一句高亢的声音。石破天惊,会场响起一片欢呼。随后,两位首长骑马检阅部队,列队整齐的官兵向台上行注目礼,毛泽东、朱德等人不时微笑着挥手致意。
在嘹亮的鼓号声中,阅兵开始。平射炮方队、重机枪方队、轻机枪方队,步枪、警卫、军校等方队,个个威风凛凛。阅兵过后,毛泽东主持隆重的授旗、颁奖仪式。看到红军指战员雄赳赳、气昂昂的模样,李友林暗自下决心,也要当红军,也要拿勋章!
樟树林种下的梦想,很快成为现实。就在阅兵式举行的这个月,村里开展扩红运动,李友林报了名,一起参军的还有他的弟弟李友玉,以及三个堂兄弟。李友林人高马大,武艺又好,骁勇善战,正是当兵的好料子。1932年5月,李友林从红五军团转到红一军团,当上了连政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1933年春天,李友林又来到红军政治学校培训。算起来,这是他第三次上学了,从私塾到绵江中学,从列宁夜校到红军学校。学校就在瑞金城区杨氏宗祠,古老的祠堂再次成为传播文化的场地。这里与凰岗一江之隔,李友林不时回家,父亲趁机为李友林张罗了一桩婚事。
红军学校结业后,李友林回到红一军团,1934年5月参加了广昌战役后正式入党,来到了少共国际师。李友林成了政治部指导员、党支部书记,不时能看到《红色中华》报。他自己看报,也给战士们读报,从而知道家乡发生的一件件大事:党中央从上海搬到了瑞金,驻在了下肖区;自己教过书的村子乌石砻,成了中革军委驻地,邓小平同志还办起了《红星报》;苏维埃中央政府迁到了沙洲坝,正在兴建大礼堂;二苏大会隆重召开,毛主席作了报告;大会诞生了全新的国旗、国徽、军旗……通过《红色中华》报,李友林也知道瑞金成为扩红模范县,一个个模范师、工人师、少共师成立起来,越来越多的红都儿女开赴前线,保卫江山。但是,李友林也感觉到战斗越来越残酷。1934年9月初,李友林的部队取得温坊战斗胜利,回到瑞金叶坪的一个村子整训,随后开赴兴国参战。不久,李友林和战友们接到战略转移的命令,踏上万里远行的征途。
长征前,五个兄弟匆匆回到凰岗,在宗祠里磕头话别。告别家乡瑞金,走过万水千山,最先回到瑞金的是李友玉。1937年秋,他突然出现在凰岗,把哥哥李友林的一封家书交到了父亲手上。李运兰从小就听爷爷讲起那封神奇的家书,信件上写着“延安抗大”。李运兰说,如果不是大伯李友林长征立了大功,登台受到表彰,就不会有这封穿越万里的家书,父亲李友玉就不可能从延安回到瑞金。就像叶坪的阅兵式,中央红军到了延安后,也举行了隆重的表彰大会,也颁发了许多勋章,而其中有一枚就属于飞夺泸定桥立功的李友林。李友林站在了延安表彰台上,不由想起叶坪的那片樟树林,那座阅兵台。
延安离叶坪很远了,一北一南相隔万里。但亲人很近,李友林的兄弟就在表彰台下,会后大家相认,拥抱着大哭一场。这时五兄弟还有四人生存。但不久,两个堂哥参加了平型关战役,打扫战场时不幸被装死的日军射杀而亡。李友林进了延安抗大,再次回到校园学习。清清延河水,让李友林想起了家乡的绵江。念及双亲,李友林决定派受伤的弟弟回家。李友玉回乡完全符合规定,即家中男孩全部参军,父母年迈又无子女照顾,其他兄弟还在部队当兵,同时因身体负伤暂时无战斗力。经部队核查批准,李友玉再次迈步长征,不过这一次是走向家乡的归途。
沉甸甸的家书,带着一路的雪山草地,带着一路的烽烟血迹。兄弟多牺牲,前路犹烽火,李友林在信中劝妻子改嫁,不知道此前父亲已作了安排。一封家书,两地牵挂。此后,李友玉在家乡东躲西藏,直到解放。而李友林一直在军队,1953年才踏上归途。过了几年,李友林带着他的上校军衔、独立自由勋章、八一勋章、解放勋章回到家乡。一次次获得勋章,一次次回到叶坪参观,李友林总会在樟树林怀念青春往事,总会想起那场阅兵,想起检阅台上那些闪耀的勋章。
90年后,我在叶坪的樟树林里穿行,仍然能看到那些勋章,听清那些口号。我顺着李运兰的指点,仿佛看到了李友林仍然趴在青枝绿叶间,朝着年轻的梦想眺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