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 凡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在键盘上敲打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的眼前同时出现了刘惠坐着电动轮椅驶向远方、黄德彪骑着三轮车自如穿行、陈娇在晨曦里奔跑的场景。
刘惠
刘惠是被零零星星的爆竹声唤醒的。
这时,天光初开。她睁开眼习惯性地往身旁看了看,丈夫并不在身边。丈夫总是起得很早,里里外外的事都是他在忙,全家的花销都得他来赚,自己几乎帮不上一点忙,连自身的日常都还要靠丈夫照料。刘惠默默地叹了一口气,侧头看了看一旁的窗户,这时候,丈夫在做什么事了?边想着,边用手肘撑起身体,挪动起来。
自从患上小儿麻痹症引起下肢瘫痪,窗口就成了刘惠每天第一个眼光落点。刘惠张了张嘴,有些恍惚。她突然意识到,自己这是在新家了!不再是以前在广东打工的厂房,不再只是面对一扇灰灰的窗!
一股喜悦在心头荡漾。是啊,我有家了,我们有自己的家了!她不禁哑然失笑起来,挪着身子让自己靠得更高一点。窗外,丈夫正在不远处的菜地里劳作,菜地里已经绿油油一片了,再远点是一幢幢整齐的楼房,如今农村和城里没有什么两样,甚至比起城里还多了一些好空气,少了一种喘不过气的逼仄感。最抢眼的是一条宽宽的水泥路,延伸到更远的地方,那是自己现今不用丈夫背着也能去的远方!她的视线马上从窗外收回来,目光停留在了床前那副电动轮椅上面。
几个月前,帮扶干部来家访,了解到自己的情况后,短短几天内就通过帮扶政策向有关部门申请到了这副轮椅。不仅换了电动轮椅,连家里的厕所、进出通道都作了无障碍改进。
刘惠至今还能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独自坐着电动轮椅在镇里穿行的情形:花园般的街心广场、生机盎然的田野、绿意葱茏的远山,还有空气中飘过来一种淡淡的甜,那是自由呼吸的味道。
整个牛年春节,这样睁开眼就能品味到的幸福总会时不时地在刘惠心里漾动。她下意识想起了一个名字:陈娇!
刘惠这么想着,就冲窗外喊:“彪哥——”
黄德彪
“哎!怎么不多睡会呐。”
对于妻子的呼唤,黄德彪向来都不耽搁。他立刻站起身,抱着半盆刚摘的“上海青”就往回走了。
“你先别回,我看地里的菜长得好,多摘些下来,给陈娇妹子带一点。”黄德彪应了一声,又转回菜地里去了。
回到家,黄德彪先把妻子从床上抱到电动轮椅上。看着电动轮椅往卫生间去,心里升起一股欢喜。以往都要帮着妻子洗漱,然后背着去做各种事情,最为内疚的是,自己去厂里做事了,妻子就只能在家里呆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在家里过一个春节,对于每一位在外务工者来说,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但对黄德彪而言,却是一个渴望却难以企及的梦想。
老家的土坯房早已倒塌,自己身患肢体三级残疾,没有收入来源,只能跟着弟弟在广东做点简单的活计。每到春节,大家都回乡过年了,自己就在厂里值守,这种背井离乡的日子,一晃就是20多年。
黄德彪自己也不会想到,这个已经被他沉到心底最深处的梦想,会在一通电话之后被重新唤起。
电话是老家的扶贫干部打来的,问了很多情况,也说了很多……挂了电话,黄德彪有点懵,倒是旁边的妻子先开的口。
“她说会给我们解决房子的问题,这是真的还是假的?”
黄德彪一口就否定了:“不可能,我们在老家的屋子早就破败得不能住人了,她自己花钱重新给我们起一栋吗?”
“听上去人家是真心为我们考虑。”
“不会有这样的好事吧。”黄德彪记得自己当时是这样说的。
可天下原来真的有这样的好事啊!那位扶贫干部三天过后又打来了电话,说房子的事情基本上办好了,就等着自己回乡办手续!
回乡!在家过年!黄德彪做梦也没有想到,20多年的梦想竟然成了现实。最重要的是,妻子再也不用跟着自己颠沛流离,再也不用担惊受怕地无根漂泊。
回到家乡的黄德彪还找到了一份工作,给一家电商企业当蔬菜配送员。每天清早五点骑着三轮车去配送站取菜,送到几个单位食堂,八点多钟就可以回到家照料妻子和孩子。加上镇里安排的公益性岗位收入和各种政策性补贴,一年下来,家庭收入可以达到四五万元。
黄德彪也经常会觉得置身梦里,他和妻子提及最多的是这位扶贫干部的名字:陈娇。
陈娇
“彪哥,在家乡过年的感觉怎样啊?”
“每天都像做梦一样!不不不,做梦都不敢想的好日子!还有,你等等啊,小惠还有话跟你说……”
听着听筒里夫妻俩你一言我一语的声音,陈娇的眼里突然蕴满泪水。她委婉地拒绝了对方刚刚摘下的新鲜蔬菜,却收下了那份朴实无华的心意,和满满的情真意切,她收到的不仅仅是这对残疾夫妻脱贫之后的喜悦,更有一种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期待,分明是“要我富”到“我要富”的生动写照。
长着一副姣好面容的陈娇其实一点都不娇,喜欢长跑的她有着多次参加马拉松比赛的经历,几乎每天早上,都要跑上几公里,心里才踏实。
比起长跑的爱好,陈娇心里还有另一个让她更加倾注热情和汗水的跑道:扶贫路。
“要让黄德彪一家人在家乡过个安稳年。”这是一年前陈娇在晨跑时突然冒出的念头。一闪而过的念头最终变成了现实,所有的委屈都值得。
黄德彪夫妻只是陈娇众多帮扶对象之一。身为龙安镇龙安村第一书记,陈娇和同事崔璨承担了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54户164人的脱贫攻坚工作。两年多来,她们沉下身子,一户户摸排、一件件事情落实、一桩桩问题破解,也收获了一次次的喜悦和感动。
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保障扶贫、健康扶贫、精神扶贫……陈娇感觉自己成了武林高手,练就了十八般武艺,这身武艺并不是为了要和谁一争高下,而是实实在在能够让乡亲们生活发生变化的制胜法宝。
陈娇有一本扶贫日记,每位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后都会在名字上打一个勾,并在每次的回访中做个备注。每次看见这些名字,她的眼前就会跳出他们脱贫前后的场景,还有可以预见的未来。
每每这个时分,陈娇就能感觉自己正在迎风奔跑,除了耳畔呼呼吹过的风声,还有一份暖心的诗意情怀。
诗和远方
因为工作关系,我很多次地在那座有着“黎明山川”美誉的山城小县停留。明清古街的岁月往事、船形古屋的扑朔迷离、淳朴善良的当地居民在我的心里留下了一个个美好的印记。
这个扶贫干部帮助在外漂泊20余年残疾村民圆梦的故事,我是从当地宣传部领导的口中听到的,他很多次地提起扶贫小分队的一对“铿锵玫瑰”。这对90后和80后的组合,承担了164位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帮扶工作。
早春时分,当这对组合中的一员和她的帮扶对象一起坐在我的面前,那份自然流露的融洽与亲切瞬间感染了我。
最打动我的,是黄德彪夫妻之间相亲相爱的默契和恬静。彪哥外形有几分彪悍,但在讲述过程中,时不时望向妻子的眼光里,分明柔情似水。长相清秀的刘惠话不多,笑意盈盈,爱意满满。从这对残疾夫妻身上,我能够清晰感受到的是源自内心深处那份纯粹的温暖和幸福。
这份简简单单的幸福,和全国近亿成功脱贫的群众心意相通,背后凝结着千千万万扶贫干部的智慧和心血,正是这份聚力同行的暖心力量,唤醒了每一位追梦者的诗和远方,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