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爱上南昌,很多理由

《南昌人》 程 维 著,南京出版社

  □ 本报记者 杨淑玲 实习生 廖 铖 文/图

  “对于南昌人而言,世界可以是庞大而无名的,但他们生活的街巷是有名的。所谓街巷就是他们的南昌,所谓南昌就是他们的世界。”近日,作家程维携《南昌人》以“我在南昌,我书写南昌”为主题做客江西新华发行集团的“新华大讲堂”,与广大读者分享他对南昌城、南昌人的观察与感悟。

  “豫章故都,洪都新府。”南昌,汉时叫豫章,隋唐称洪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因“昌大南疆、南方昌盛”而得名,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称其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到了近代,南昌成为军旗升起的地方,见证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参与了激昂的红色革命岁月。迈入现代,南昌制造了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第一批海防导弹、第一辆摩托车、拖拉机,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中心、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源地。程维如数珍宝——古代耕读旨趣、近代红色精神和现代工匠与市民文化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红色英雄城、工业制造城奇妙融合,交相辉映,形成独特魅力,孕育出了既洋溢着人文精神,也渗透市井气息的当代南昌城。如果你是“在南昌出生者、在南昌居住者、江西与南昌历史文化爱好者、城市历史文化爱好者、文学爱好者、散文爱好者”等任何一个群体中的一员,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爱上南昌,很多理由。

  妙趣横生的南昌城市史

  南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在南昌生活过的历史名人不计其数。妙趣横生的南昌城市史,道尽古往今来的风花雪月,“人杰地灵,徐儒下陈蕃之榻”的徐孺子,“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王勃,“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晏殊,“南昌起义,得偿心愿入党”的贺龙……人文荟萃,让人闲适漫步在这座历史与现代交汇的城市时,不经意间便能遇见有故事的古物、人物,驻足向前,来一场横跨时空的心灵对话。

  走街串巷的南昌市井图

  从豫章后街到书院街,从万寿宫到滕王阁,读书声,嬉戏声、机器轰鸣声、烟火“声”……程维用声音带领大家进入百态人生的南昌市井中,对话八大山人、问道许真君,文化味与市井味在会场缭绕。“对于南昌人而言,世界可以是庞大而无名的,但他们生活的街巷是有名的。所谓街巷就是他们的南昌,所谓南昌就是他们的世界。”

  个人化的南昌生活志

  祖父与外祖父的寡酒清欢、母亲的景德镇情结、童年坏小子们的羊子巷夏天……程维用怀旧的语调娓娓道来个人化的南昌生活志,让听众透过他的讲述品味到三代南昌人的悲喜苦乐。南昌“夏冬季长,春秋季短”,是典型的“夏炎冬寒”型城市,矛盾的两极,南昌人也矛盾,但南昌人对待矛盾的态度是也是一个字:藏。极热则“卧夏”,极冷则“猫冬”,极冷极热,使南昌人忘了春秋。南昌人观望,自己不敢下决心,怕吃亏,怕亏本,不敢赌,不敢拼,缺乏闯劲和冒险精神。人家成了,南昌人再动手,已然晚了一步,有时就那么一步,机遇全失。南昌人窝在本地是一条虫,跑到外头是一条龙。主观能动性往往激发,顾虑不在身边,反而获得解放,南昌人有倔劲,认准的事,哪怕不是做官赚钱的,也硬磕。纵是头破血流也不回头,这股倔劲很可贵。“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8版:民生
   第09版:文化赣鄱
   第10版:井冈山
   第11版:读书
   第12版:品鉴
一部有温度的信仰史
中国哲学是求善的政治哲学
爱上南昌,很多理由
阅读清明
赣版新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