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延安
风和景明,清明的天气如它的名字一样,让人赏心悦目。在这个节气与节日水乳交融的日子里,人的心情就如春天的草木一样蓬勃。无论是扫墓祭祖,还是出游踏青,亦或是放风筝、荡秋千等,都是再好不过了。对于这个富有民族文化传统的节令,许多作家都喜用文字直述心意,在故人往事的追忆中,阅读清明的气韵。
祭奠祖先,缅怀故人,是清明的主要活动。“逢到节令,我们依着老例祭祖先。我家过节共有三桌。上海弄堂房子地位狭窄,三桌没法同时祭,只得先来两桌,再来一桌。”这是叶圣陶《过节》中的仪式。虽然有些繁琐,但不可或缺。因为那是血脉相连的亲情召唤,那是铭记先辈懂得感恩的传承。即使远离家乡,即使自己垂垂老矣,但清明总如一只风筝线,让漂泊的心可以找到生命的原乡。
当然,不是每一个人在这一日里都会大放悲声的,小孩子就不一样。“清明例行扫墓。扫墓照理是悲哀的事。然而在我幼时,清明扫墓是一件无上的乐事。人们借佛游春,我们是借墓游春。”这是丰子恺《清明扫墓》中的幼时追忆。大人们忙着祭拜、哀痛,小孩子们忙着“采桃花、摘新蚕豆、抢鸡蛋吃”,玩得不亦乐乎。这种孩子的乐趣,皆缘于“我们终年住在那市井尘嚣中的低小狭窄的百年老屋里,一朝来到乡村田野,感觉异常新鲜,心情特别快适。”
“很少有一个节日,像清明这样意蕴深厚而含混:风清景明,慎终追远,这是一个悲怆的日子;放歌踏青,追逐春天,这是一个轻盈的日子”。于丹在《清明血脉的眷恋》里,将情感铺陈于文字,让我们知道,清明是一个郊游踏春的好时节。此时,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乡间好风景。我们可以逐着思绪去天边飞,我们可以放开脚步去踏青。看草木莺飞,听乡野鸟啼,望高山流云,观春水流淌,让春光打湿全身,花香直入心肺,用最美的风景犒劳自己疲惫的心。
一场细雨,万物清明,一切都如得了号令似拼着劲地往前跑。“有过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会知道,清明前后一定要栽瓜点豆,如果错过这个时机,粮食就要大打折扣了。”作家郭文斌在《生命的关切》中,警醒我们,每一个节日都是提醒人类如何顺应天文在生活中的投影,顺应大自然节律对生命的影响。“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清明吹响了播种希望的号角。
清明是个特殊的日子,哀伤而又有明媚,清亮而又有希冀。通过阅读作家们的文字,我们在祭奠中直面传统文化,在踏青中触摸春天的勃勃生机,在节令的感召中大踏步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