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 维
学习古玺印,临摹是不二法门。对于初学者,实临能够解决基本的技法问题;对于已经经过了初步技法训练的爱好者,临摹是寻求创作灵感的重要途径;对于成熟的篆刻家,临摹古印更多的是为了探索个人面目。不同的学习阶段,临习有不同的方法和策略。
对于古玺初学者,手上功夫尚比较欠缺,对古印的字法、章法、线条质感、艺术风格不熟悉,临摹时要“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通过细致地临摹来全面学习这一“印式”,临得像非常重要,这是学习古玺印的第一个阶段。既然目标是“像”,那就要竭尽全力肖似原作,来不得半点马虎,从章法到结构,从线条质感到印面边框,从虚实残损整体气息,要一遍遍反复比对。这个阶段最怕懈怠,最怕以“意临”(其实是临得不像)来自欺欺人。“像”的程度,决定了你在古印里能看到多少信息。
掌握了一定的实临技法,下一步要学会思考,“像”就不是最重要的。浙派大家丁敬论印绝句说:“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学习篆刻要想着求变,想着不与古同。这个时候就是“意临”了,可试着意临一批喜欢的古印,加一点自己的感觉进去,或者在临摹的过程中突出强调古印的某一个方面,如疏密对比、线条质感等。这种“意临”,要先有“意”,然后带着“意”去临摹,“意”就是你想学、想强化的某一方面。
需要注意的是,临摹与创作不是孤立的关系,在学习古玺的任何阶段都可以同时进行。通过临摹掌握基本技法,然后通过创作巩固临摹所学,又在创作中发现新问题,继而回过头来通过临摹解决问题,依此循环往复。对于手头技法已经游刃有余的学习者,临摹的比例就可以适当减少,继而通过读印、“印外求印”等方法来汲取营养。
一些篆刻名家依旧临摹古印,为什么他们的临作一点也不像原印?其实,这正是临摹的第三种境界,这种境界也属于广义的“意临”范畴,个性化更强,探索意图也更突出。成熟的篆刻家往往都有一定的个人风格,不再需要通过临摹去获得基本的技法,甚至古印的技法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了阻碍,而是需要突破旧的技法体系、旧的审美指向,从而探索更新的艺术面貌。他们临古的目的是出新,在“临摹”过程中保留自已一贯的风格,对古印的艺术语言根据所需采撷,因而临作似创作。还有一部分篆刻家,他们对目前自己的风格不太满意,希望通过一种与自己目前风格反差较大的古印来打开新局面,虽然他们临摹的是古印,却是意在寻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