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领

  贾康在《北京日报》撰文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内循环为主体基础上促进经济双循环畅通无阻。在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尤其在畅通国内大循环方面,应主要把握如下几个要领。

  第一,要注重优化收入再分配,以释放14亿人口巨大经济体的消费潜力。通过优化收入再分配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改进民生,并在有效投资的支撑下,保持一定的就业水平,使老百姓的收入可以稳定和形成较好预期,降低“预防性储蓄”动机,进而继续提升消费能力和意愿,我国14亿人口超大市场的消费潜力就会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这经济持续发展形成的“源头活水”与分配优化的“合理分水”,也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一个优化双循环的重要支撑因素。

  第二,要让中国本土企业的活力能够如愿发挥。这是根本性的问题。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其微观层面活力的释放,离不开宏观决策上高水平的改革胆略和决策。当前的国内大循环要想做得好,关键是要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下决心打造出高标准、法治化的营商环境,让企业的活力真正发挥出来。

  第三,要以新型举国体制攻关“卡脖子”的关键技术,支持内循环。尽管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已经成长为创新大国,但离创新强国仍有距离,尤其对于芯片等“卡脖子”的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仍存在明显的短板。解决这类问题需要依靠举国体制“2.0版”,即新型举国体制,而在借鉴“两弹一星”经验的同时,一定要加上市场经济条件。比如芯片不能只是停留在科研阶段的试验样品和开始生产时的较小批量,它最后一定要在市场上形成大批量、源源不断、高稳定性、高质量提供成品的供给能力而占据超过一定临界点的国际市场份额,才标志着终于攻关成功。突破了这些“卡脖子”的关键技术,无疑将对我国的内循环发挥自立自强的战略性支撑作用。

  第四,要让供给侧的要素充分流动,首先就是要通过户籍制度改革等形成的配套改革,让更多的农村人口相对顺利地进入城市,成为市民,构造内循环新局面。中央政府在一系列改革的配套方面已有明确的部署,凡是可以在实际运行中有条件放开户籍的中小城镇,都要尽快放开户籍限制,有压力的一线城市和一些省会、中心城市等,也要积极推动居住证积分制度来实施过渡,让已经进入城市里的常住人口以更好条件尽快对接到市民身份上。

  第五,要强调必须抓好有效投融资。如果想使所有的经济活动能够有后劲,前置环节是要有投资来形成有效的产能,即形成有效供给能力,从而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2020年后的投融资重点,已经被概括为“两新一重”,即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要合成投融资的通盘安排。

  所有这些要领归结到一个龙头因素概念,就是中央所说的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畅通双循环,意味着基于优化需求侧管理,消除堵点构建强大国内需求体系的同时,要大力促使供给体系和国内、国际需求更加适配,其内在要求就是,在改革深水区,要以有效的制度供给、结构的优化,促进整个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而这个供给体系一定要立足本土,同时要对接全球化广阔舞台,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以内外循环的相互促进来开拓发展新格局、打开新局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专题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文件
   第07版:专题
   第08版:映像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学与思
   第11版:教育
   第12版:体育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领
一刻不停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坚持三个指向
从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