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她们是温婉闺秀,却用柔弱的身躯为革命筑起坚实的堡垒;她们是巾帼英雄,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壮烈悲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数女性的身影出现在战争的前沿阵地,她们不怕艰苦、默默付出、身先士卒,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5月31日下午,由江西日报社、新余市委宣传部(新余市委网信办)联合主办,渝水区委宣传部、渝水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承办的“听老兵爷爷讲党史故事”系列活动的最后一站,走进了丰城市新黄冈学校。在该校文化礼堂内,400余名学生共同聆听了新余市渝水区“老兵宣讲团”成员王晓江讲述的“盐娘”聂槐妆的动人故事。
电影《闪闪的红星》里有这样一个情节——潘冬子巧计运送盐,这个精彩的桥段就是根据“盐娘”聂槐妆的真实事迹创作的。
聂槐妆,1908年出生于湖南的一个小山村,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茅坪后不久,聂槐妆的丈夫便加入了红军,聂槐妆也成为茅坪乡妇女委员会的委员,经常为驻扎在井冈山的红军战士秘密运送粮食和药品。
1929年1月的一天,乡妇女委员会主席交给聂槐妆一项极为重要但却非常危险的任务——给山上的红军运送食盐。原来,围困井冈山的国民党军队,对各个路口严密把守,企图把红军困死在冰雪封冻的深山老林里。他们对来往山中的人员严格盘查,对疑为资助红军的人员,不分男女老幼一律处以极刑。
“藏盐可不是一件容易事,面对这样的白色恐怖,聂槐妆能成功完成任务吗?”在丰城市新黄冈学校文化礼堂的大屏幕上,漫画中的聂槐妆眉头紧锁,聚精会神想办法。王晓江接着说,“中午做饭时,聂槐妆不小心把菜汤洒在了衣服上,顿时,她脑中灵光一闪,马上盛来一盆清水,往水里慢慢放入食盐,待盐全部溶于水中,她又取出棉衣泡在盐水中,待棉衣吸干了盐水,再放在火盆上烤干。第二天一大早,聂槐妆就挎着一个菜篮出门了。到了国民党军队设立的关卡时,沉着冷静的她通过了士兵的检查。”
当根据地的同志们用这件泡过盐水的棉衣蒸出一层细细的白盐时,大家高兴坏了。后来聂槐妆如法炮制,多次为红军战士送盐,战士们亲切地称她为“盐娘”。不幸的是,敌人最终识破了聂槐妆的计谋并将其抓捕。他们用尽各种酷刑,可聂槐妆始终坚贞不屈,最后壮烈牺牲。
宣讲结束后,礼堂内传出经久不息的掌声,400余名在场师生用自己的方式,缅怀这位神奇的女英雄。该校六年级学生涂文杰说:“战争很残酷,敌人很残忍,聂槐妆很聪明。虽然我们现在处在和平年代,但仍应该学习先辈们的精神,把革命薪火接续传承下去。”该校党员教师李兵感叹道:“我是一名退伍军人,聂槐妆烈士不畏艰苦、迎难而上、最终流血牺牲的故事让我非常感动。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她的故事激励着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革命战争年代,江西这片红土地上有许多的女性,巾帼不让须眉,毅然投身革命。“莲花英烈”颜清珍,中共莲花县委妇运部长,在刑场被敌人残忍割去双乳,英勇牺牲;“红军大姐”危秀英,中央红军中参加长征的30位女红军之一,虽然个子矮小,却救了很多红军战士;“井冈之花”贺子珍,在革命中屡建奇功,至今仍被广为传颂;“红军女司令”康克清,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卓越领导人,在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对共产主义事业坚定不移……
革命战争年代,巾帼力量撑起了红色政权的“半边天”,在历史中证明了自己;革命胜利后,中国女性完成了自立自强、自信自爱的蜕变与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着巾帼力量。
向每一个了不起的“她”,致敬!
策划:罗德斌 张 雪 文字:本报记者 杨 莹 摄像:吴福清 本报记者 杨 莹 田 野 摄影:吴福清 本报记者 田 野 漫画:曹 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