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桑干河上摇曳多姿的人物群像

  □ 廖泓熠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以暖水屯为叙述场地,讲述了土改前后发生的故事,并成功地塑造了各式各样的典型人物形象。

  初读《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首先就被书名吸引,那个散发着强劲光芒的赫然升起的“太阳”意象让人眼前一亮。与“河”的意象相对照, “太阳”无疑是施动者, 是小说中的中心意象。富于动感的“太阳”对“河”的照耀, 显然具有深远寓意。在太阳的照耀下,河上摇曳多姿的典型人物逐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在书前开列了一个主要人物表, 有名有姓者竟达36人。如此众多的人物,集中在这样一部篇幅算不上宏大的小说中,且能“棱角分明”,皆具个性,确实难得。究其原因,摒弃脸谱化、模式化,创造新典型应该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

  文艺理论家冯雪峰曾评论:“作者笔下的人物都有个性,也或多或少地都达到了典型性。”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人物可以分为三组:地主与农民,领导干部与知识分子,妇女和儿童。小说详尽展现了当时宗法制度下传统的农村社会中各个阶层之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和利益关系。而在笔者看来,最为出彩的无疑是地主与农民的形象。

  地主与农民,矛盾的对立面。小说描述了地主的黄昏,农民的朝阳。地主群像多层次而且立体化,堪称丁玲对于现代文学史的重要贡献。为非作歹、激发公愤的许有武,凶狠奸诈、老奸巨猾的钱文贵,欺软怕硬的“墙头草”江世荣,性格懦弱、有点小算盘的李子俊,整天坐在戏台场子的墙角落里察言观色的侯殿魁……都是地主,但有着各自特色的“坏”,地主之间也暗藏着钩心斗角的戏码。人物的设计以及布局,反映了作家对现实的认识和思考。对于广大的农民阶层,小说主要呈现的是土改前后其思想挣扎与转变。当时农民的普遍心理就是:“少出头总是好的,万事要留个后路,穷就穷一点,都是前生注定的。”还有一部分农民只专注自己家的一亩三分地,只求温饱和安全,对土改政策持观望态度。其中,侯忠全就是代表。他自己偷偷将分得的一亩半地退给了地主侯殿魁,他觉得“是前生欠了他们的,要拿回来了,下世还得变牛变马”。小说真实地反映了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农民心理结构的复杂性及其沉重的变迁,引人深思:如果不进行精神上的革命, 即使农民分得了土地,也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翻身, 翻身必须从“翻心”开始。

  这些典型人物摇曳多姿,即使是属于同一个阶级、同一个类型的,也因为他们个性的差异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现实的认识和思考。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一个村庄土改的缩影,是丁玲以自身的经验对中国重要历史时段付与深情的描摹,其对生活、对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尽显其中。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要闻
   第06版:要闻
   第07版:要闻
   第08版:要闻
   第09版:文化赣鄱
   第10版:井冈山
   第11版:读书
   第12版:品鉴
写给大自然的有情之书
桑干河上摇曳多姿的人物群像
摹写大洋深处的壮阔图景
爱是人与万物的尺度
自然的叙述 诗性的说理
遇见书店 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