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紫祎
新材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和高新技术更新换代的先导,已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我省“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规模突破6000亿元,综合竞争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发挥好江西新材料产业门类较为齐全的优势,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构建江西新材料产业发展新格局,对推动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意义深远。
瞄准未来市场,围绕高端需求进行布局。未来,智能制造、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海洋船舶、新能源等领域的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进程将全面加速,市场潜力巨大。在智能制造领域,应充分发挥新余、抚州、宜春等已有优势,着力发展钢铁材料、有色金属材料、化工材料、纺织材料和建筑材料等量大面广的先进基础材料产业;在交通运输领域,建议依托江西深厚的航空工业与汽车产业基础,以九江、景德镇等为重点区域,大力推动特种合金、高温合金、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轻质高强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动力锂电池材料等关键战略性技术攻关和市场化进程;围绕高端装备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关键材料的需求,建议以南昌、赣州、九江、新余等为重点地区,全面提升稀土功能材料、新型能源材料、高性能分离膜材料、新一代生物医用材料等关键战略材料的技术与产业化水平。此外,3D打印在航空航天、生物医疗等领域的优势日益凸显,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生物材料和复合材料等3D打印用材料有较大的未来投资潜力。
健全创新机制,有效激发产学研用内生动力。材料科学与能源科学、信息科学、制造科学、医学和生命科学等广泛交叉、深度融合已成为重要发展趋势。建议我省依托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工程中心、省级实验室,探索建立国家新材料创新中心,特别是在交叉前沿领域加强共性技术攻关,推动中心内重要科研成果共享、业绩考核互认,不断改革创新评估方式。同时,加强与粤港澳等地院校和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共建协同创新平台,联合开展重大科技攻关。此外,支持有色金属、有机硅、钢铁等技术成熟度较高、上下游产业链较完善的领域建立产业创新发展联盟,实现材料研发、生产、应用一体化联动发展。
建设数字化平台,形成数据驱动型研发模式。目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纷纷成立材料基因工程研究院和研究中心,推动新材料产业的智能化和数字化发展。建议我省跟进实施材料基因工程研究,积极对接国家级平台,推动材料基因工程加速融入新材料的研发、设计、制造和应用全生命周期。同时,完善公共平台体系,对新材料产品、企业、集聚区、资金项目、成果奖励、学术文献、标准、专利、专家等海量数据资源进行汇聚加工,构建我省新材料行业知识服务系统。
完善人才机制,培育“高精尖”人才队伍。在向外引智、租智、借智的同时,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加强对本土新材料领域多元化人才的培养、使用、激励,形成可持续的人才供给。一是依托省内高校,以产教融合的思路培育新材料领域专业性人才。二是以重大项目联合攻关为契机,突破地域和机构限制,打造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团队,加深研发人员交流和知识共享。三是注重对细分行业“隐形冠军”人才的挖掘,着力在关键工艺技术、特殊材料配套和零部件领域有所突破。在此基础上,逐步规范符合各类人才特点的评价和激励政策,切实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人才发展环境。
(作者单位:江西省科学院科技战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