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黎明
9月12日,贯穿景德镇市全境的昌江风平浪静。尽管这里正在兴建一座水利枢纽工程,但这片水域依然呈现出鱼水相亲、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
2019年9月30日,位于昌江区新枫街道韭菜园临昌江河畔的景德镇水利枢纽工程全面开工。在工程上游不远处,就是国家级刺鲃种质保护区。刺鲃是我省江河中的名贵经济鱼种,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长期以来,由于人工捕捞频繁,野生刺鲃几近绝迹。自2020年1月1日起,我省对该保护区实行永久性全面禁渔。
“大坝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都有可能对刺鲃及其他鱼类的栖息环境和活动造成影响。”景德镇水利枢纽工程项目部现场负责人廖帅说,为守护这片生机盎然的水域,设计者与建设者把生态文明优先理念贯穿项目建设各个方面,倡导节能环保施工。
而摆在工程设计部门面前的最大问题是,如何破解水利工程阻隔江水自然流淌、影响鱼类生存繁衍环境的难题。在工程设计建设过程中,项目部充分考虑昌江鱼类生活特性,在方案中加入鱼类迁移设计方案,通过在坝上修建人工水槽,专门为鱼类洄游修建一条“生命通道”。廖帅介绍,这条鱼道由进口、槽身、闸门、出口等部分组成,全长1000米。利用鱼类的趋光性,洄游鱼群跟随诱鱼系统进入鱼道后,将依靠自身力量溯游至上游繁衍生息。
记者在现场看到,建设者充分利用仿生学原理,每隔一段距离就设置一定数量的隔板段,别出心裁地为鱼儿设置了“休息室”,分散在鱼道的全程。这样,整个鱼道水面更开阔,水流更缓和,有利于缓解溯流而上的鱼儿体力疲劳。
“我们将水槽分成若干梯级,逐步降低水位差。鱼道的底部适当粗糙,可降低底部流速,使一些游泳能力相对较弱的鱼类从容通过。此外,项目部将鱼道的水流速度设计到最佳状态,尽可能让鱼儿保持舒适的游动状态。”廖帅说。
目前,景德镇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已经完成了码头驳岸、鱼道景观挡墙、叠水景观等施工任务,并完成了厂房闸门安装,泄水闸施工及冲沙闸等施工任务。工程建成后,将形成集水灾害防控,水资源调配,水生物、水生态保护功能于一体的景德镇水网,大大提升昌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修复和防洪治理能力。
据介绍,今年8月,景德镇水利枢纽工程进行了一次试验性蓄水,通过这次检验,作为昌江中心城区段水生态修复与治理的大型工程,其鱼道已出色地发挥了鱼类洄游的功能。